“你说不补钙吧,怕孩子缺钙;补了钙,一检查还缺钙;怎么了这是?现在的家长可真不好当!”这是我们在上海某儿童医院诊室前遇到的一位宝宝妈妈——
像
正确认识钙以及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美国一神经生物学家说:“生命的一切运动都不能没有钙。”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调节人体各个系统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都要依赖钙的存在,钙代谢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无机盐。正常人体内钙的含量为1200~1400克,约占人体重量的1.5%~2.0%,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之中。另外,1%的钙大多数呈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与骨钙保持着动态平衡。
婴儿正处于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钙的需要量比成人多。婴儿如果缺钙,牙齿生长发育会延迟,有的宝宝两岁左右还没长牙,骨骼也会变软,严重的形成软骨症、O形腿或X形腿。此外,在神经传导、肌肉运动、血液凝固和新陈代谢等方面都需要钙质的参与。
钙既然这么重要,是不是我们摄入足够的钙就足够了呢?其实,影响钙在体内吸收的因素很多,如钙的摄入量多少、膳食中钙磷比例、胃肠道状态、内分泌情况等都会影响钙的吸收,除此之外,格外要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维生素D与钙吸收的关系最为密切,甚至可以说钙与维生素D的关系是“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补钙“黄金搭档”——钙+维生素D
维生素D的发现是人们与佝偻症抗争的结果。佝偻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骼矿化不良疾病,俗称“缺钙”,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事实上,对处于哺乳期的婴幼儿来说,“缺钙”的更深层原因是维生素D的缺乏。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婴幼儿烦躁、盗汗、枕秃等情况,甚至出现典型的骨骼改变,如方颅、 “X”型腿、“O”型腿、肋骨外翻等,这些多与维生素D的缺乏有关系。
在缺钙的问题上,人们往往仅仅停留在对钙质本身的补充,岂不知,维生素D的充足远比钙的补充更值得关注。目前家长对于钙的补充的意识明显增强,会注意在饮食、补充剂等多方面进行补充,但很多人不知道,维生素D的来源相对比较少,主要依靠于人类皮肤合成或通过食物摄取。实际上,由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产生维生素D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包括皮肤色素、体型、居住地纬度、季节、云层阻挡、空气污染程度,以及衣服和防晒霜等对紫外线阻隔等。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从祖先的室外劳作到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室内,现代人由阳光照射而获得的维生素D也大大减少。因此,可以说,包括佝偻病在内的婴幼儿常见的“缺钙”症状,很多时候罪魁祸首并不是钙不足,是“缺维生素D”!
一只猫,改变了人们对维生素D的看法
传统意义上对维生素D的认识,如上所述,主要集中在维生素D对钙吸收的作用上,但是一只猫的出现,令大家对维生素D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
1930年丹麦科学家芬森无意中发现一只猫在晒太阳时会随着阳光的移动而挪动身子,他经过细心观察发现原来这只猫在利用阳光治疗身上流脓的伤口。这一发现也使他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我们都知道,阳光照射皮肤产生的一个重要成分是维生素D,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去研究维生素D在骨骼外的作用。
经过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和基础研究发现,维生素D在癌症的预防和治疗中,甚至是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免疫功能异常的治疗中都具有潜在的作用。这就意味着维生素D已经不仅仅被用于儿童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它还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细胞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各国机构也格外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
美国儿科学会于2008年12月新颁布了“预防婴儿、儿童和青少年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的指南。指出:为了预防健康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推荐维生素D的摄入量至少达到400IU/d,并且建议食用维生素D强化配方奶。
我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建议:婴儿(包括纯母乳喂养儿)出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 400IU/d(10微克/d)至2岁;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胞胎出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000IU/d(20-25微克/d),三个月后改为400IU/d。
相对于传统维生素A、D同补制剂,随着维生素D骨骼内、外作用的研究不断的深入,维生素D的单独补充或许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实际上,目前欧美地区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应用。
那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钙营养的补充固然很重要,但是其黄金搭档——维生素D,更加不可忽视!只有在维生素D充足的情况下,钙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所以,按需适量,维生素D与钙同补,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