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都为人父母了,因为对情绪处理不当不知每天会上演多少这样的戏剧,与其我们30岁时再去寻找自己,不如让我们的孩子自小就会控制情绪。请不要把一些虚假的,不是孩子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孩子,最后把孩子弄糊涂,然后到30岁的时候再像我们这样去寻找自己。
听孩子说话时要全神贯注,不要分心
当时,我正在吃着饭,看着电视,小龙儿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唔,啊”地应承着,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回答,结果,小龙儿微蹙着眉头说:“妈妈,请你不要这样说话,我听不明白。”他甚至站到我面前,用手去扳我的肩膀,说道:“你不要这样唔呀,啊呀的,看着我,然后和我说话。”我赶忙收拾起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回答了他的问题。“我觉得孩子这样要求我,是他真实的内心需求,可是我差点就忽略了。”
用“唔……嗯……这样啊”等用语认可他们的情绪,不要提问和给出建议
你正在厨房做饭,你孩子(名字叫宝宝)邀请了一个小朋友(名字叫明明)到家里来做客,一会儿,你的宝宝跑进厨房来,哭着说道:“明明把我的玩具摔坏了,呜呜呜……”你的第一反应会是如何?
最好的方式是啥意见也不要表达,不提问,不建议,只是需要表示你听着,并很关心他就够了。尤其是问“为什么呀,为什么他摔了你的玩具呀?”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他除了承担自己的那份悲伤,还需要想出理由来说明这个“为什么”。而且这个理由在成人眼里可能不够好。建议,尤其是很快地给出建议,“哦,那就让他说对不起呗。”这样不仅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阻止了孩子完全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会把孩子表达情绪的通道堵塞。更可怕的是去否定孩子的感觉,比如说:“没关系,坏就坏了吧,不用哭了,不就是一个玩具嘛。”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发现孩子马上高八度地哭起来,因为他的情绪没有被理解。如果你坚持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做下去,总是否定孩子的感觉,那么,孩子可能会逐渐认为你说得有理,然后放弃自己的感觉,最终迷失自己。
给他们的情绪一个名称,不要否定他们的情绪
继续上边的例子,如果孩子叙述了过程:“我不想让他玩那个玩具,可是他非要玩,他说是他先拿到的,可这是我的玩具,我不想让他玩,呜,呜……”
请注意,孩子并没有完全讲完他的情绪,请继续咬住你的舌头,不要给出建议。你所要做的是识别孩子的情绪。你可以说:“哦,你很不高兴,是吧。”如果你识别正确,孩子会说:“嗯,我就是不高兴他玩我的玩具。”这样,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了一个肯定,这时通常孩子的情绪就获得完全释放了,他会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幻想夸张的手法虚拟实现他们的愿望,不要解释或逻辑推理
这里有个例子:
孩子:“我想吃薯片。”妈妈说:“咱家没有薯片。”
孩子:“我就是要吃薯片。”妈妈说:“我刚和你说了,家里没有薯片。”
孩子:“不,就要!我就要吃薯片。”妈妈说:“吃点儿脆皮饼干吧。”
孩子:“不嘛……唔唔唔……”妈妈生气地坐在一边说道 :“你真是不可理喻!”
孩子:“我想吃薯片。”妈妈说:“咱家没有薯片。”
孩子:“我就是要吃薯片。”妈妈说:“我听到了,你特别特别想要薯片。”
孩子:“我现在就要吃薯片。”妈妈说:“我真希望我有魔力,现在就能给你变出来一大盒来。”用手在空中做抓的姿势。然后递给孩子……
孩子:装作吃的样子,然后自己提议说:“要不我吃点儿脆皮饼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