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剖宫产率为46.5%,高居世界第一,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所设15%的警戒线。”一个月前,148名来自全国9省区的助产士齐聚广州,参加广东省助产士核心能力临床师资培训班。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陈敦金在培训班上透露,从上世纪70年代的5%到现在接近50%,我国剖宫产率30多年增长近10倍。
剖宫产率飙升的背后是自然分娩率的持续走低。陈敦金认为,在自然分娩中扮演着“保驾护航”角色的助产士的匮乏,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的确,数据显示我国助产士与生育年龄妇女的比例仅为1:4000,这与发达国家的1:1000差距悬殊。同时,我国每年助产专业毕业生不足5000人,在现有的助产队伍日渐老化的情况下,更新换代的动力更显不足。
这让许多生殖医学专家十分忧心:“分娩是人类繁衍生息必然的生理过程,产妇和胎儿都具有潜力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娩过程,剖宫产只是解决难产和重症高危妊娠、高危胎儿需要终止妊娠的方法。”专家认为,高企的剖宫产率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下一代的整体健康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曾指出,在没有医学必要的情况下,选择剖腹产的产妇患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3倍,患重症的几率增高10倍。此外,第一胎是剖腹产的妈妈,如再次怀孕,就成了高危人群,绝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剖腹产,否则容易造成大出血。
而对于新生儿而言,自然分娩是母亲送给宝宝的第一份珍贵的“生命礼物”:不经过产道挤压的新生儿,通常以后的手眼协调能力比较弱,脾气容易急躁,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患多动症及自闭症几率比较高,医学上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症”。此外,多年的医学研究证明,2%—3%的剖腹产新生儿呼吸系统不那么好,日后容易患哮喘。
可见,将剖腹产率警戒线设定为15%,并不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凭空臆想。目前,欧美诸国剖腹产率均在警戒线以下,瑞典甚至只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