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前后三个月遭遇陌生电话“狂轰滥炸”
“丁零零……”手机铃声骤然响起,正在开会的刘艳红拿起电话“喂,哪位?”“您好,请问是刘艳红女士吗?我是甘肃省营养协会的李老师……”一听这话,刘艳红没好气地说:“我现在正在开会,完了再说吧!”随后迅速挂断电话。肯定又是来推销奶粉的!刘艳红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她告诉记者,自从怀孕七个月后,每天都能接到各个品牌奶粉的推销电话,对方有的声称自己是育儿专家,有的说自己是营养师,起初,刘艳红还能耐心地和对方沟通,之后便选择匆匆挂断了事。“这些电话随时都有可能打过来,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休息,太让人反感了!”
病房里,躺在病床上的宋茜慈爱地看着身边的小生命,内心充盈着喜悦和幸福。做完剖宫产手术的她正准备入睡,却看见一个陌生女孩轻轻走入病房,“姐,您是刚生完小孩吧?”看着宋茜疑惑的眼神,女孩从包中拿出一个小纸盒,自我介绍起来:“我是百利乐公司的,试试我们的奶粉,这是赠品。”在索要了宋茜的联系方式后,女孩走向产科下一个病房。在刚生完小孩不足一天的时间内,宋茜已经收到了三种不同品牌的奶粉赠品,其中有两份来自医院护士。“宝宝不哭,宝宝乖!”生完孩子第20天,初为人母的张萍照顾孩子时还显得有些手忙脚乱,此时手机铃声响起,张萍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起电话,“您好,我们是真爱宝贝摄影公司的,首先恭喜你喜得贵子,请问宝宝满月时需要照相留念吗?我们可以上门服务。”也许是饿了,孩子哭得更凶了,张萍又气又急,回了句:“不需要!”就挂了电话。没过几分钟,手机收到一条短信,不甘心的摄影公司又将服务项目发了过来。“真烦!”张萍毫不犹豫地删除信息,将手机铃声调成静音。
工作忙碌了一整天,方芳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顾不上休息,就开始给刚刚四个月的宝宝换洗尿布,喂奶,21时,孩子终于在她的怀里安然入睡,正准备把孩子放到床上,一阵电话铃响起,猛然被惊醒的孩子大声啼哭起来。“这么晚了,会是谁啊?”丈夫接过孩子,有些生气地问,“不知道啊,没见过这个手机号。”方芳说着按下接听键,“不好意思打扰了,听说您生了个宝宝,我是甘肃人寿保险公司的,我们公司在“六一”节期间推出了一个非常实用划算的儿童保险,你可以给孩子买一份。”方芳强压住心头的怒火说:“我们已经买了!”“那你可以再买一份,给孩子双保险!”“我说不需要,你听不懂吗?”怕吵着孩子,方芳压低的声音中依然充满愤怒,对方挂断了电话。
在记者采访到的多位孕产妇中,9成以上都有相似经历,她们表示,在生产前后三个月时间中,陌生电话的拨打频率达到最高峰,甚至自己的丈夫也能接到类似电话,最多的一天能接到四五个,其内容涉及奶粉、婴儿理发、鱼肝油、保险、照相等等。
调查:泄密渠道多矛头直指医院
陌生电话不分时段、不考虑孕产妇身体因素,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不停骚扰着准妈妈和新妈妈,更让刚刚出生的小宝宝也得不到充足休息。大多数孕产妇对此烦恼不已,有的人曾被迫关机或将电话设置成静音,可由于正处于特殊时期,此举让联络不到她们的家人万分焦急,反而平添了更多麻烦,最终只能硬着头皮接电话。
对于信息究竟被谁泄露,大多数孕产妇及其家人所得结论惊人一致:医院。“哪天出生的都清楚,肯定是在医院登记后泄露的!”被电话推销骚扰过的孕产妇多数认为,一般怀孕三个月时,她们会到医院建立孕产妇保健卡,其中必须清楚填写夫妻双方姓名、电话及预产期等信息。而孕产妇信息关系着为孩子办理出生证、接种疫苗证、报户口等一系列重要事宜,绝对不可能填虚假信息,而在很多陌生电话中,对方很清晰地掌握了孕产妇的重要信息,“这些因素加起来,不得不让人怀疑医院。”
除了猜想,部分孕产妇所亲身经历的事例也加重了他们对医院的怀疑。
刘艳红告诉记者,怀孕初期她在市内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建卡时,负责登记的护士在她详细登记了个人信息后赠送了一种牌子的妈妈奶粉,并且特意叮嘱她去参加由奶粉专家和育儿老师出席的孕期保健讲座。刘艳红说,在该医院产科中,前来建卡的孕妇都能领到奶粉。
自己的信息由医院泄露,受访者宋茜对此深信不疑。据她回忆,在她生宝宝的医院做胎心监护时,只允许一人进入房间,其他孕妇则在门外等候。检查完毕后,医生从座位下的纸箱中拿出一包某品牌一阶段宝宝奶粉试用装,塞到宋茜手中,并表示:“这奶粉挺好,孩子生了给试试。”
随后,记者从一些产妇口中了解到,部分医院在她们生完孩子当天,就会主动送来宝宝一阶段奶粉,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不一而足,还有几名产妇告诉记者,在接到陌生电话时,她们曾试探着问对方如何知道自己的信息,大多数人避而不谈,但确实也有人表示来自医院。
此外,在参加孕产妇的相关活动时也有可能泄露信息。宝宝已经半岁的何立群表示,在怀孕期间,她曾参加过由本市某医院开办的孕妇保健操班,不少奶粉厂家会派人在定点时间前来向孕妇授课,并且发放奶粉、袜子等赠品,只要领赠品的人都必须填写个人信息。另外,很多母亲在超市给孩子买婴儿用品时,销售人员会以积分、打折等优惠条件要求她们留下联系方式。
采访中部分孕产妇还提到了另一个可能泄密的环节:基层计生部门。据了解,孩子在出生前,家长必须到女方户口所在地区办理准生证,也要填写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
推销人员揭内幕私人关系成主要途径
记者经过多方联系,见到了曾经从事于奶粉销售行业的廖真(化名)。有着丰富推销经验的廖真告诉记者,奶粉行业中,所有人都知道“第一口奶”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赠品重量均在300克左右,而300克奶粉正好是一个新生儿一周的食用量,一周时间足以巩固新生儿的味觉,让孩子牢牢记住这个品牌的味道,排斥母乳和其他品牌的奶粉。因此为了抢占“第一口奶”的市场,医院成为各奶粉厂家的“主战场”。
廖珍说,一般推销奶粉分为医院、商场和流通三大部分,抢占“第一口奶”市场是重中之重,也为奶粉将来的销售打下坚实基础和拓宽市场。“很多人以为我们和院方达成协议,其实事实并不如此。”她告诉记者,医院推销奶粉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因此很多推销员只是在妇产科个别人身上做工作,因此个人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请客吃饭、提成、回扣、过年过节送礼,这些都是搞好"关系"的办法。”“那这些医务人员就不怕医院查吗?”记者问,“医院的电脑可以上网,发邮件或者是拿着我们提供的空白U盘进行患者信息拷贝,这些手段都是轻易被人发现不了的,谁能查得出来?何况在医院里,可以接触到这些信息的人很多,就是真有人在查,又怎么能锁定是谁卖的呢?”廖真回答。
随后,记者从另一名做保险销售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的情况与廖真所讲大体相同,他表示公司一些销售人员会以每条1元-2元不等的价格从私交较好的妇产科医务人员处购买新生儿信息。
另外,记者在百度搜索条中键入“新生儿名单”时,发现有一个QQ号为285××××35的用户发帖,称自己拥有全国各地的新生儿信息,随即记者在QQ上与名为“母婴团购”的用户取得联系,他表示手头目前最新兰州市婴儿资料截止2011年底,2012年的还要等待一段时间,价格为每条0.5元。当记者询问信息来源时,该用户立刻显得十分谨慎,不久便下线了。
加强保密管理工作可减少信息泄漏
经过采访多位孕产妇后,记者发现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建卡和生育的孕产妇所接到的骚扰电话,相较于其他地方的要少一半以上,为此,记者到省妇幼保健院了解情况。据该院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保护患者信息,每个患者在就医时会将信息输入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任何医务人员要在信息中心调取患者资料数据时,必须由所在科室提出书面申请,注明调取理由,再由科室主任、主管院长、院长逐级签字批准,待手续齐全后,还要由医院纪委书记签字审核,而且调取数据时还会留下备案,以便将来跟踪查询。另外,当医院内部发现有商业推销人员时,保安会将其劝离医院。
针对孕产妇信息泄漏情况,6月25日,记者分别走访了甘肃省卫生厅和兰州市计划生育协会,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不允许任何工作人员以任何理由泄漏用户信息,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了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11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发布《母乳代用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生产者、销售者不得促销6个月以内婴儿母乳代用品,包括减价销售、赠送产品、礼品、样品,以及产品展示、积分回馈、发放产品宣传资料等;不能以低于市场价销售母乳代用品。同时,厂家不能以推销母乳代用品为目的,与孕产妇、婴儿母亲及其家庭成员保持任何形式的联系,包括电话、短信、信函、邮件、上门推销等。《意见稿》明确规定,医疗卫生及有关机构人员不得将孕产妇、婴儿母亲及其家庭成员和婴幼儿的个人信息提供给母乳代用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医生严禁向孕产妇、婴儿母亲及其家庭成员宣传、展示、推销或者代售母乳代用品。违反规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会被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