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六一”,又是一年儿童节。在大多数人心里,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不同时代的人,经历过不同的“六一”儿童节,然而,那份童真、那份快乐却没有差别。“六一”儿童节,记者分别采访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了解不同时代的“六一”儿童节,感受不同时代的欢乐童年——
不管是哪个时代出生的人,询问起他们的“六一”儿童节是怎样度过的,几乎每个人脸上都泛起幸福的笑意。不同的年代一样的欢乐
50年代生人———过革命化的儿童节
造型:白布衬衣、蓝裤子、红领巾
玩具:钓鱼竿、蜻蜓网、弹弓
歌曲:《小鸭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在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的记忆中,他们的儿童节基本是这样度过的:戴着红领巾,自己组织活动,那时候,小学校的大喇叭里,总是放着一首让人记忆一辈子的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今年52岁的石尚武说,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同学几个商量,过一个革命化的“六一”。半夜三更紧急集合,去松花江边进行“战斗演习”。班主任老师也赞同我们的这个“行动”,并将“行动”升级为全班性活动,为防止意外,她还请了体育老师来协助我们。“六一”终于到了,这一天我几乎没有合眼,凌晨4点,就悄悄收拾停当走出了房门。半小时以后,全班都集合了,老师也到了,还有专程来压阵的体育老师。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口令,向松花江边进发。寂静的街道上,回荡着我们的歌声和脚步声。
60年代生人———简单的礼物让人感动
造型:白布衬衣、蓝裤子、红领巾
游戏:掷沙包、弹弓、跳格子、撞拐
礼物:爆米花、钢笔(算贵重的)
歌曲:《一分钱》、《娃哈哈》、《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一代人的童年在上世纪70年代。这是一个“玩具不多,但游戏丰富”的年代,弹玻璃球、跳格子、跳皮筋、推铁环等等,说起这些游戏,很多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都不会陌生,因为这些游戏陪伴着他们成长,给了他们很多乐趣和美好的回忆。
当时,孩子们手里的玩具大多都是自己或家长给做的。在哈尔滨市电业局上班的韩春雨说:“那时,如果哪个孩子有一个铁圈,用一个铁丝弯钩推着满街‘疯’跑,会引来无数孩子羡慕的目光。儿童节到了,家长对孩子们的唯一犒劳就是让孩子拿点家里的包米,到楼下去崩爆米花。崩爆米花的人特别受孩子的欢迎,他一只手摇着黑糊糊的铁炉,一边逗着围了一大圈的孩子,然后在黑糊糊的铁炉里放上一小包白色晶体,后来知道那是糖精,神奇得不得了。”
“上个世纪70年代我过‘六一’儿童节,身上穿的衣服是当裁缝的爸爸亲自为我缝制的。其实只要能参加节日活动,到动物园看到可爱的老虎和猴子,穿什么倒没有更高的要求。那时的孩子,基本上是老二捡老大穿小的衣服,由于我和哥哥个头差不多,我几乎常年穿吊腿裤。”在法院工作的李明讲述了当年他的“六一”情结:“我们这代人,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基本上处于没人管的状态。只要我们平时别招灾惹祸,父母就满足了。儿童节也没什么特别的,一支钢笔算是很贵重的礼物了。1977年的儿童节,妈妈到文具店花3元钱买一支钢笔作为节日礼物送给我,当时我妈妈在工厂每月挣36元钱,拿到钢笔时我特别激动,同学们也羡慕得不得了。”
70年代生人———学校的集体活动和少量的零花钱
造型:白的确良衬衫、蓝裤子、红领巾
游戏:捉迷藏、弹玻璃球、跳皮筋
礼物:电子表、小电子琴
歌曲:《小燕子》、《射雕英雄传》主题歌、《一休》、《蓝精灵》
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上世纪80年代吹满祖国的大地,那时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70年代出生的人的童年,大多在这个时间段里。在这个年代,一到“六一”儿童节,大多数学校和幼儿园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组织孩子们开联欢会,能参与表演的孩子都会特别兴奋,老早就惦记着表演节目的事情,不厌其烦地跟父母说起排练的趣事……
今年32岁的付强回忆说:“儿童节那天,老师都会要求小朋友们穿上蓝裤子、白衬衫,到学校里来参加儿童节的活动。上午一般是学校的‘六一’联欢会,大家要到台上唱歌、跳舞、朗诵等等,全校每个班级都要准备一个节目。老师还为上台表演的小朋友搽胭脂、口红。那些爱美的女生在表演结束后,谁也不洗去脸上的妆,兴奋地到处跑,引得路人注目。在那个年代,老师们几乎会为孩子们筹划好所有的‘六一’活动,节目安排得满满的,每个孩子都要参加。”
在80年代中期,学生能戴得起手表的,比现在有手机的学生还少。在烟草公司工作的关鸿鹏回忆说,那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爸爸问我,过儿童节上哪去玩啊?我想了想回答:“爸爸,我哪也不去玩,省下来的钱,你给我买一块电子表行吗?那时候电子表贵,大约15元一块,当时我爸爸每月工资、奖金加起来不超过45元,这块电子表相当于他三分之一的工资。”因为我在家一直是挺懂事的孩子,不轻易向家长提过分的要求,所以爸爸当即答应。我在“六一”那天,戴上了令很多人羡慕的电子表,和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到公园玩了一天。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电子产品的稀有,一架小小的电子琴也会成为很贵重的儿童节礼物。学校在儿童节那天也会组织看电影,基本是《小兵张嘎》、《地道战》之类的革命影片。平时看电影的机会很少,那时电影票很紧张。1975年出生的曲梓新是南航的一名机修工程师。他回忆说,儿童节那天,父母通常会给2角零花钱,对于小孩来说已经是不小的一笔财富了。那时零食少也便宜,5分钱可以买“两大根‘脆香酥’”。
80年代生人———洋快餐加艺术照
造型:运动服、白色旅游鞋
玩具: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
礼物:洋娃娃、吃肯德基、拍儿童艺术照
歌曲:港台歌星的歌,如小虎队、张雨生的歌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现在基本都参加了工作。这代孩子是幸运的一代,他们的童年基本上在90年代,亲身体验了许多新鲜事物。“六一”儿童节留给他们的记忆大多和新衣服、玩具、公园、餐厅和表演节目有关。
一汽大众4S店维修技师张胜回忆说:“我第一次吃肯德基就是在儿童节那天。那时肯德基在哈市刚刚开张,人特别多。虽然我已经记不得当初吃的是什么了,可能就是薯条和汉堡吧,但是那时候觉得真是人间美味啊。”除了好吃的,儿童节最大的快乐就是玩了。杨倩说:“‘六一’我总会穿着新衣服、新鞋子去学校参加游园会。每个班级都会组织各种游戏,像筷子夹乒乓球、两人三足等。我还记得有一种游戏是把绳子系在一根长钉子上,然后轻轻地放到瓶子里,抽动绳子让钉子横过来,就能把瓶子吊起来了。这有很大难度。游戏玩得好就能从老师那里得到糖果。我总是班级里拿到糖果最多的一个。”80年代出生的马薇说:“儿童节,妈妈就会带我去拍照,腮帮子上总是被她涂得红红的,额头再点上一点红,胸前还要别一朵大红花,特别好笑。”相信很多80年代出生的都一样,家里基本都保留着一两张“大红脸”照片。这个年代的孩子,幸运地见识了很多新鲜事物,或许那份亲身体验新事物的满足感才是家长们送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90年代生人———全家一起大把掏钱
造型:各种漂亮的童装
玩具:互联网
礼物:手机、漫画书、漂亮衣服、玩具
歌曲:《老鼠爱大米》、《健康歌》
90年代出生的孩子,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最幸福的一群孩子,他们既不缺少物质条件又不缺少长辈的疼爱。在曼哈顿小商品市场经商的姚本红,准备在这个儿童节送给孩子一部名牌手机,她说:“孩子已经六年级了,是马上就要小学毕业的大孩子了,同时也是她能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了,所以我和她爸爸考虑,应该给孩子送一个好些的礼物。我和她爸爸都在做生意,平时也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总感觉心里过意不去,所以就打算买个手机,方便今后和孩子沟通。价格也就在2000元左右吧。”
在哈尔滨市各大商场儿童用品相当好卖。一架长度在70厘米左右的遥控越野车,优惠价为965元,买者不在少数。“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什么要求都能满足。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全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平日里买的玩具能堆成小山,衣物能装满整个衣柜!”刚当上爸爸半年的崔先生谈起自己六个月大的儿子时,颇有感触:即将到来的“六一”是儿子的第一个儿童节,为了打造这个儿童节,从一周前崔先生就开始采购了,仅童车就买了三辆,有学步车、吃饭车、手推车。做妈妈的也不甘示弱,为了让儿子在“六一”当天打扮得漂亮,这几天她逛遍了商场的儿童服装区,还在网上订购了好几套儿童时装。“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什么都不缺,但作为家长总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许莉也为上小学的儿子安排了“节日套餐”:首先要带儿子到游乐园去玩个够,然后到肯德基美美地吃一顿,之后去商场给孩子买套名牌衣服,最后去书店挑几本儿子最爱看的漫画书,这样的“节日套餐”大约要花费数百元。时尚潮人要过“成年儿童节”
如今,不少外表看似稳重成熟的大人竟然也重新开始过起了儿童节。当年那些总想着快点长大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却总被儿时留下的些许遗憾所困扰。尽管童年是短暂的,但童年的记忆依然深刻、清晰。为了弥补童年时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这些成年人开始大张旗鼓地为自己过起儿童节。
今年“六一”,是张睿准备过的第二个儿童节。她说,去年“六一”前,几个儿时的同伴聚到了一起,说起大家小时候的很多趣事,同时,也感叹长大以后遇到的很多烦恼和压力。在这次聚会中,大家还说到了小时候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给自己的儿童节留下了一些遗憾。于是,几个人突发奇想,决定在“六一”的时候,给自己过一个“成年儿童节”。在这一天,大家要相互赠送儿童节礼物,还要像孩子一样吃儿童套餐,到游乐园坐木马,去儿童公园坐小火车……让自己尽情地享受“成人儿童节”的无忧无虑。
去年“六一”过后,张睿和几个朋友都感觉“成年儿童节”很有创意,也很有意思,她们准备今后将这个活动延续下去。但她们感觉过节的时候只吃一顿儿童套餐和坐几圈木马还不够,于是,今年他们准备扩大参与的人员,组织举办一个特殊的化妆PARTY。在这个PARTY上,每个人的打扮必须是儿时最心仪的衣着,做小时候的游戏,让自己彻底回到童年。虽然,距离“六一”还有一周的时间,张睿已经开始进行积极的准备,她已经到过好几个商场的童装区,去为自己挑选衣服。本以为只有自己和身边几个要好的朋友在过“成年儿童节”。可是,她在商场的童装专卖区看到很多年轻人都在挑选童装,还不时向售货员询问童装的最大码,并往自己身上比一比、试一试。
记者在一家商场的童装区遇到正在哈尔滨市一所大学上大学的苏艳,她说,快到儿童节了,想给自己买一件略显孩子气的衣服,“虽然穿得像孩子一样并不能把自己真的就变成了无忧无虑的孩子,但那总是成人心中的一个童话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上班族”的成年人都希望可以把6月1日儿童节的快乐延续。有网友建议,要设立一个“成人儿童节”,并把这个“节日”设在每年6月的第一个休息日,让所有的“上班族”都可以在这一天卸下成人世界的面具,没有身份的差异和地位的悬殊。在这一天,都做没有烦恼、没有压力的“小孩子”。
“网调”显示: 近二成的成年人仍然保持着过“六一”的习惯
一项网上调查表明,现在很多成年人仍然对“六一”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调查中有18.6%的受访者表示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过“六一”的习惯;32.7%的人坦言生活工作压力大,但还不忘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保持童心,在他们看来,忙碌的工作生活状态下,心态很是重要。还有相当多的受访者把“六一”当作一个放松身心的理由。也有人认为现在流行过“六一”,所以也跟着时尚一把;或是受到身边朋友同事的影响,觉得比较有趣。
对于“六一”,每人的感受都不一样。18.3%的人认为,童年的记忆至今仍深刻地留在脑海里,一到“六一”,就有种想联系孩童玩伴的冲动;12.5%的人发现,原来回忆也是一方良药,可以充实和鼓励自己;18.3%的受访者表示,儿童时代一眨眼就过去了,而孩童时的梦想和现实有很大差距;15.4%的人在“六一”时会想起自己的父母,感恩的心情在此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强烈;9.6%的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太重,因此会在“六一”给孩子减压,还孩子快乐。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准备过“六一”的人并不多:23%的人准备在这个节日里举办庆祝活动,35.6%的人表示只能在回忆和羡慕中缅怀过去的美好日子,对此颇感遗憾;30%的受访者认为,“六一”对他(她)而言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好过的;也有12.5%的人生活忙得一团乱,因此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总的看来,有接近八成的人只能遗憾地告别“六一”。
于是,在儿童节这一天,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度过。10.6%的人会放自己一天假,回忆和享受“六一”的快乐;18.3%的人童心未泯,准备吃份儿童套餐或买份礼物送给自己;15.4%将会为朋友们送上儿童节礼物,不仅希望自己“过节”,也希望朋友们快乐地过一个“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