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00名65岁以上长者中,有7.5名患有帕金森病;在广州中山一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更出现了6岁幼儿……较高的发病率以及低龄化趋势,让帕金森病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411世界帕金森病日”将至,今年的主题为“乐观向上,科学治疗,战胜帕金森”,围绕这13个字,广州中山一院的3位专家就发病现状、治疗误区以及如何预防等方面接受了媒体采访。
现状
5059岁患者就诊率最高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或柏金逊症。“动作缓慢,身体僵硬,走路异常,手脚震颤”是该病的四大主要表现。中山一院康复科副教授陈曦介绍,不少患者往往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能转身;而因口、舌、腭及咽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一些病人不能自然咽下唾液,导致大量流涎。另外,帕金森病的症状可以表现为言语减少、语音低沉头前倾、躯干略屈等。
从发病率来看,帕金森病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全国60岁以上的发病率在1%左右,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世界拳王阿里等也是该病病患。然而,从近年来发病及就诊的患者年龄来看,正呈现低龄化倾向。
以中山一院为例,以往发病就诊人群以70岁以上老者居多,但近3年帕金森病门诊首诊患者就诊年龄分布统计显示,在5059岁发病比例连续3年居于首位,2010年该年龄段所占比例更达到34.8%。而小于40岁的发病比例则从2009年的4.2%增长到2011年的9.8%。
认识误区
误区一:偏信保健品能根治帕金森病
神经内科专科主任陈玲表示,当前不少患者对帕金森病存在“使用较大药量可把症状完全控制”的认识误区,“事实上,帕金森病并不能根治。”陈玲指出,还有些病患偏信报刊上一些保健品广告,而耽误用药。“对于帕金森病而言,中药只是辅助治疗,其在发病早期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取代西药治疗;服药不规范更容易在早期出现药物副作用。”陈玲强调,保健品对帕金森病没有太多的药效,发病者应及早到专科门诊接受规范化治疗。
“其实,帕金森病并非只能用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对改善病症的作用也十分显著。”陈曦介绍。
误区二:宁吃大量药物而惧怕手术
如今虽然医疗手段先进,人们的经济能力也大多足以支付手术费用,但提到“开刀”,不少病患和家属仍“摇头”。神经外科副主任刘金龙指出,正是因为这种惧怕,让不少病患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达不到最优的疗效。“接受药物治疗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并明显影响生活的原发性病患,我们一般会建议其做手术。”
刘金龙介绍,目前该院采用的是与国际相符的DBS治疗模式,该手术通过从头部靶点植入两根1.27毫米的电极,连通埋在锁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对靶点区域实现刺激强度、频率、脉宽等参数可调的电刺激,有利于找到最佳刺激触点,从而具有疗效更好、更持久等优点。手术费用约在25万元,术后1年服用药物剂量可减少50%60%。“实践证明,不少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在术后的运动症状都有明显改善,没有明显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