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易经闻名的曾仕强,不知在家庭教育上会有什么妙招,看到封面上的“教子”字样,不禁想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想起《所以,北大兄妹》,同时也想到来自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
这是几本关于现代家庭教育方面较有口碑的书,手中的《教养》所谈的问题,跟他们比,显然有共通之处。所不同的是,长于儒家传统文化的曾仕强,将东方式的大智慧融入到《教养》中来,使这本书成为一本“最东方”、贴近中国人生活的家庭教育作品。
让一个专注做管理的人研究家庭教育,或许比专职教育者有更宽广的视野。曾仕强从管理公司的角度出发,在书中提到教养孩子需要“一大目标、三大范围、六大重点和九大问题”。乍一看是战略层面上的问题,阅读其中,便会发现,在一些看似刻板的条条框框里,有许多切实可用的教育手段。比如对孩子的偏差行为弱化处理,重视亲友的多元化观点对孩子的影响,还有家庭装潢怎样才能做到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些细节源于一个社会精英对东西方文化和人性有着足够深刻的认识。
就西方文化对东方的渗透问题上,曾仕强在书中不只提到一次,除了描述中国孩子模仿西方糟粕的情形越来越多,他也谈到人们对西方教育书本所持的“照单全收”的态度,他说“我们所要教养的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中西文化原本有很大差异”,不可以把自己变成“外国人的父母”。他并不赞成西方人重表达轻体会的交流方式,认为其可能误导孩子听信别人。
这些教育观点的探讨,显然散发出易经的哲学气息。他对部分东方传统教育的推崇,遍及其书。例如“妇女怀了孕,不能侧身睡觉,不能歪着身子睡觉,不能斜着站,不能吃怪味的食物,不能看乌七八糟的颜色,不能听下流放荡的音乐,这样生下来的孩子才会容貌端正、才智聪明。”
崇尚东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智慧,在近年来已然成为风潮,或许跟中国的世界话语权逐渐强大有关,或许跟灵性文化的推进有关。《教养》一书呈现出“中庸”的浓墨重彩,期许培养具有兼顾气质的孩子,“独立中有依赖,才能与他人合作;而依赖中有独立,才不致迷失自我。”曾仕强的解释可以代表绝大多数家长的想法。
几乎可以说,这是一本孩子的使用说明手册,包括如何通过量表衡量你的使用是否正确。对所有的读者来说,《教养》会让人不经意间找到自身不够完善的根源—家庭教育的某种失败。甚至你可以借曾仕强的善意提醒,留意心仪的女孩,从她的嘴巴和指甲上,揣测出她的心理状态。
当曾仕强把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归类为:子宫、父母、家人与亲友的互动以及家庭中的各种装潢和摆设时,家庭教育真正的起点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了。正如管理一个公司的目的在于盈利,教养一个孩子的目的,不在于孩子获得一句“有教养”的赞美,而在于有能力幸福地生活。因为“一切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改善生活,否则没有意义。”
幸好,我并没有因时间仓促而与之失之交臂,为我们找到一个靠谱的“家长养成记”,而干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