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5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对妻子Kim实施家庭暴力在微博上被公开后,引发人们对李阳家暴原因的讨论。有心理辅导师认为,李阳年幼时家庭关系冷漠,经常被父母打骂,是他实施家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父母们的眼中,“打骂孩子”是教育的“终极手段”。顽皮的孩子屡教不改,父母觉得口头上的教育起不到作用,就得让孩子“长点记性”,受点皮肉之苦。父母一发狠,孩子就变乖了,因此“打骂”被当成有效的教育方法。
个案:男孩绝食抗议父母打骂
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主任医师王民洁认为,心理咨询专家王行娟的结论有一定道理。孩子年幼时挨打、挨骂的经历,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我接触过的有心理疾病的孩子,不少是年幼时被父母打骂或家庭关系紧张造成的。”
魏鹏今年14岁,喜欢上网,爱看动漫,从外表上看,他与同龄人没什么不同。但在老师、父母的眼中,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麻烦”。老师反映,虽然在校成绩不错,魏鹏却经常无故旷课。魏鹏的班主任曾整整一个星期没在学校见着魏鹏。在与父母核对后,老师发现,每天早上,魏鹏会装模作样地收拾书包出门“上学”。可一旦父母出门上班了,魏鹏就在外面绕个圈子悄悄回家。在家里,魏鹏有个“怪癖”:不到饿得不行了,绝不吃饭。一桌饭菜摆在面前,魏鹏低着头不感兴趣,半晌不动筷子。父母问他“为什么不吃”,他也不吭声。在与魏鹏交流后,王民洁发现他的种种“怪癖”与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据了解,魏鹏的父亲是个急性子,对儿子所犯的错误“零容忍”,动辄就是一顿打骂。而魏鹏的妈妈也不尊重儿子的隐私,经常翻他的私人物品。长此以往,面对父母的行为,魏鹏并没有明言反对,而是采用逃学、绝食的方式默默地抗议。“经过治疗,他的心理问题已经有所好转,但这些事肯定会影响他一辈子。”
另一名在青春期的女生兰兰则用自残的方式发泄对父母的不满。在治疗中,兰兰向王民洁说起了她的成长经历。兰兰的童年是在父母的争吵声中度过的,从6、7岁记事起,在她的记忆中,父母一直在吵架,甚至动手打架。现在的兰兰是14岁的花季少女,童年的经历让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每当情绪低落时,兰兰就会拿刀片割手腕。
专家:学龄后儿童不应再打骂
2005年,一项由教育和法律界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家庭中打骂孩子现象十分普遍,有2/3的儿童挨过打。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表示“从未”挨过打的占39.1%;有15%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表示“从未”挨过骂的只有16%。在挨打的儿童中,女孩占了90%以上。被调查者中近2/3在上小学和初中时被父母打过。
作为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主任医师,王民洁经常遇到因父母粗暴教育方式而造成心理疾病的孩子。她认为,特别是对于学龄后的孩子,父母应该慎用“打骂”的方法教育孩子。“学龄前的儿童因为规则意识淡漠,有不听话的表现,父母可以适当采取轻度的惩罚,”王民洁说,“但到一定年龄后,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力增强,而且开始记事,如果仍然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将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影响。”王民洁告诉记者,根据接诊的病患情况,甚至到在青春期时,孩子对童年的“创伤”仍记忆犹新。
“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王民洁认为,作为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们一定要有耐心,“多动嘴,少动手,有些事孩子太小还不理解,需要爸爸、妈妈们耐心解释。”她提醒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犯了同一个错误,而认为孩子故意不听话。“动手打孩子永远是最坏的选择。”王民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