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6月起,脑瘫小女孩玲玲已在幼儿园度过了3个月。9月17日,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玲玲的父亲韦先生感慨颇深:“我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玲玲的今天,是他们给了玲玲第二次生命。”
难舍心头肉
夫妇坚持治病儿
“好可爱的孩子。”苹果似的小脸蛋,亮晶晶的大眼睛,每个初见玲玲的人基本上都会忍不住想抱一下她。没有人会把这个可爱的孩子和脑瘫联系在一起,只有听到她发音不清的说话声,你才会发现这个4岁的小女孩与其他人不一样。
“孩子6个月大时检查出患有脑瘫。”韦先生想起来,仍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个晴天霹雳让年轻的夫妇俩陷入无尽的痛苦中。很多人劝他们再要一个孩子,把这个孩子送到福利院,他们答道:这是我们身上掉下的肉,怎么忍心丢掉?
他们忍着心痛带着玲玲四处求医,仅治疗5个月就花了六七万元。医生说,治疗脑瘫是个长期的过程,至少得治15年,每年至少需10万元。对于贫困山区的夫妇而言,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但他们决心拼尽全力治。
夫妇俩几乎向所有亲朋借了钱,找民政局、残联寻求政策支持,转到收费较便宜的医院继续治疗……想尽一切办法,也仅支持了两个多月。“那时我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了,觉得天要塌下来了”。走投无路的夫妇俩一度想放弃治疗,“我们没能力治好她,但我们活一天就照顾她一天”。
幸得好人助
女儿正康复成长
韦先生回家乡前一天,到医院看望聋儿的“云彩行动”的成员和爱心华侨们看到了玲玲,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玲玲幸运地成为“云彩行动”资助的第一批脑瘫儿童之一。
韦先生说,有了“云彩行动”,他们不用再为玲玲的治疗费发愁,每个月还有200元营养补贴;营养怎么搭配、康复训练如何开展,康复中心都会安排得井井有条。“给我们做心理辅导,教我们如何化解孩子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对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难给出解决方案。”
之后,一些基金会、义工联合会等均对玲玲提供救助,而亲戚朋友、邻居、社会人士知道情况后,也给玲玲送来了钱、衣物、食品……
玲玲的母亲说,玲玲两岁时只有6公斤,不会仰头、不会爬,站不起来,更别说说话了。女儿的病康复得很慢,这让她很担忧,时间长了很焦虑。“医师和护士丝毫不松懈治疗,有时同样的事情连续要做很长时间,他们很耐心,一句怨言也没有,还经常鼓励我,给我希望。”
现在的玲玲除了说话不太清楚,反应有些慢,其他的跟正常的孩子没多大区别,也不用再去康复中心了。为了让玲玲能跟正常孩子一样成长,6月份,夫妇俩把女儿送去了幼儿园。
“玲玲每晚睡前都要听我念书,一大早天还没亮就找书来让我读。”玲玲的母亲说,她读过几遍的诗,玲玲听的时候不吭声,第二天她开个头,玲玲就能跟着背出来,记忆力很好。
恩情诉不尽
全家喜迎新生活
“要感谢的人太多了,他们的恩情这辈子都报答不完,只能真诚地跟帮助过我的人们说一声谢谢!”韦先生说,政府、慈善机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志愿者都十分关心和照顾他们。现在玲玲虽已从康复中心回来,脱离了“云彩行动”的资助,但“云彩行动”组织旅游和活动都不会忘记他们。每逢节假日会有很多人来看望玲玲,送衣服、食品等。“这几年,有太多人来看玲玲,很多人我都叫不出名字,也不知道他们是谁。”
“虽然我们现在还欠着债,生活困难,工作很苦很累,但看着玲玲一天天长大变好,我觉得就算付出再多也值得。在我看来,我们的新生活开始了,未来充满着希望。”韦先生边说边把歪在身边的女儿抱到腿上,玲玲紧紧抱住父亲把头埋进他怀里,口里“爸爸”叫个不停,浓浓父女情在简陋的屋子里蔓延开来,场面温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