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孩子已好了,不知怎么放假不学习了,反而又犯病了?”王女士昨天带儿子到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就诊,她郁闷地向朱先康主任医师诉说。原来,王女士的儿子小强今年8岁,两年前患了“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伴多动症”,一上课就“挤眉弄眼”,发出怪声,后在朱先康主任医师诊疗下,有很长时间没有发病。可如今又发作了,而这一切与王女士暑假给儿子报了7个辅导班有关。
暑期上7个辅导班引发多动症
据了解,小强5-6岁时,其父母看到周围同事都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为了在上小学前能够“不输在起跑线上”,小小年纪就上了英语班、书法班。由于孩子天生语言能力不强,总是发音不准,老是被老师训斥,久而久之,小强一上英语班就遗尿,后来发展为不自觉地发出怪声、耸肩。
一开始家长没注意,时间长了,症状加重,王女士带着孩子找到了朱先康。经过辨证分析,医生分析小强是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伴多动症,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症状减轻,偶尔会发些声音,频率明显减少,基本可以控制住。今年放暑假后,王女士又为小强报了钢琴、书法、围棋等7个班,小强几乎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上课,再加上本身上一年级的小强还有暑期作业,他几乎没有休息天。上个星期又出现“挤眉弄眼”而且发作频繁,已经影响了正常上课,老师怕影响其他孩子让其不要去上课,王女士才意识到孩子又犯病了,赶紧带着孩子又找到朱先康。
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3倍
朱先康告诉记者,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伴多动症是儿童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大多起病于4~10岁,发病率大约在4%至6%,其中男孩的发病率约为女孩的三倍,成人患病率约为儿童的1/10。研究表明,导致儿童抽动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因,遗传基因缺陷,外因是如学习压力大、过度紧张、家庭环境、看电视、玩电脑过多;不良生活方式,如吃快餐、喝可乐等,这些对孩子的脑神经发育会产生很大不良影响。主要症状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撅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这些孩子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
生活有规律对这样的孩子很重要
朱先康建议,对于这类孩子,社会和家庭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家长首先要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做到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天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固定,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紧张或兴奋激动等;孩子的饮食最好给予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不要暴饮暴食;尽量不喝含咖啡类的饮料以避免过于兴奋,尽量不食海鲜发物如鱼虾、羊肉、油炸食品、辛辣食品;孩子的居室除了要注意开窗通风、适宜温度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求环境安静、减少噪音,可适当地播放一些缓慢、柔和的音乐。
另外,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孩子有病就放松管教,不可娇惯。但要注意管教方式应该是耐心地说服教育,不可打骂或体罚。关于游戏活动,不要让孩子玩电子游戏机或者电脑游戏,禁止看一些惊险、恐怖的影片或电视节目,对于武打片或枪战片要少看甚至不看,以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而诱发抽动加重。要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多给予正确引导,让同学们多给予帮助,其目的在于不要让同学或周围人对患儿有歧视,让孩子觉得安全温暖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