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世界杯,调侃国足便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自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中国队在世界杯正赛上不败纪录已经延续了12年;
即使是巴西队这样的世界强队也仅胜过中国队1次;
自1930年至今,中国队在近一个世纪的世界杯历史中仅输过三场,让人肃然起敬;
没有一支球队能够在世界杯上击败中国队两次以上。
中国足球与中国球迷之间有太多的唏嘘:2002年的世界杯,让全世界华夏儿女都为之骄傲,几十年的梦终于实现,然而终究是昙花一现,之后的十几年都止步世预赛。
从前,易中天与陈丹青有这样一次对话:
易中天: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
陈丹青:你问的问题里已经包含答案了啊……中国足球有多大希望,中国教育就有多大希望。
陈丹青的说法显然是对足球和教育的共同嘲讽,犀利又洒脱。
但是中国球迷或者是教育从业者却难以置身事外:
如果把他们看作一个孩子的成长,难道因为他没有进步或者进步很小,我们就要放弃他吗?无论是对中国教育还是中国足球,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1、教育和足球,都要从娃娃抓起。
教育部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推行211、985工程,但直到今天,中国的高校中也未能如愿出现几个世界级的顶尖学府,反倒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甚嚣尘上,而本该成为“国之重器”的学子们,却屡屡触碰人们的道德底线,让人痛心疾首。
有鉴于此,中国教育需要改革的是教育的起点——早期教育。
众所周知,“精英教育”最为成功的英国是极其重视早期教育的,无论是制定“国家保育战略”还是颁布评估学前教育的权威标准——EYFS,都是在通过早期的干预和支持,来为英式精英教育“保驾护航”。
因此,中国想成就真正的“精英教育”,就要按照早教——幼儿园——中小学——大学这样规律来依次施行:从“早教”来抓起,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注重道德、素养、眼界等方面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中国足球同理。社会各界为中国足球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希望能靠钱、靠一批球员的专业训练,来能给中国足球带来繁荣。但是中国足球能如期发展吗?也许不能。回想当年的中国女足,她们曾在辉煌时期相继拿到过世界杯和奥运会的亚军。然而等到这批球员退役后,却后继无人、发展乏力。
而那些足球强国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这与群众基础的搭建不无关系。比如在“无足球不英国”的英伦大地上,事关足球发展的体能培养,英国的早期教育可是一点也毫不松懈。EYFS标准中就规划了七大发展领域,“体能活动”就是其中重要一项。此外,以此为标准设计的英国天线宝宝早教课程,全面涵盖了“精细动作”和“大动作”的训练,以全面挖掘孩子的体能潜力。
这说明一项群体运动想要长久繁荣发展,最关键的是源头、是基础。足球运动的发展要走群众基础——联赛——国家队的道路,没有前面的厚积,就没有后面的薄发。因此,就如小平同志所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建设好青训体系,打好群众基础,才是中国足球的光明前路。
2、教育和足球,都应该回归本质。
中国的应试教育带有太多的功利性:总想造天才、出成绩。于是,从孩子从小开始就背上沉重的负担。先不说从小学到中学的课业之殇,即使是学龄前的儿童也早早背上了输赢的重担。
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有求知欲、有创新能力、有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而不是培养一个高分机器。秉承这一理念的英国天线宝宝早教,就将“I want children to smile”作为自己唯一的教育哲学,让孩子在欢笑、放松、自信、好奇和理解中成长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是其最终目标。
但是中国的家长和学校显然忘记了这一教育本质。
而同样忘记初心的还有中国的足球。体育的初衷是强身健体、弘扬国威、发扬竞技精神,但是中国足球却一度成为成为金钱和政治资本。走马观花的足协领导和主帅,模仿了一种又一种的风格,到头来却成了四不像。所以无论是教育还是足球,都应该摒弃浮躁和功利心,回归本质,踏实前行。
今天的中国足球以及中国教育,也许都还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只要有虚心求教、积极求变的态度和怀揣一颗赤子心、前赴后继的人,中国足球、中国教育的未来就值得期待。
注:英国天线宝宝早教是由英国BBC出品、与《天线宝宝》一脉相承的纯正英式早教,当前在中国区,由青岛喜乐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全权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