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是中医的说法,很多人片面地认为“补血”就不会贫血,实则是“补血”并不等于治疗贫血。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要根据其不同的病因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

贫血的科学诊断
实施“病因性”治疗贫血前,必须进行科学诊断,否则实际治疗效果是不能保证的。是否患有贫血,临床上一般可通过血常规检查来鉴别和诊断。在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含量(Hb)小于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小于110g/L,孕妇Hb小于100g/L一般即可诊断为贫血。至于判断为哪种类型的贫血则需要临床医师去根据血常规检测结果及详细病情去具体去鉴别和判断了。
贫血患者应“对因治疗”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多见青少年儿童、婴幼儿及育龄期女性,其主要致病原因是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丢失过多,导致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进而出现贫血的症状。另外,患有胃肠道疾病、钩虫感染、痔疮出血或妇女月经过多等原因也有可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在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中,临床上一般首先推荐口服补铁药物进行治疗,如瑞克生血宁片(http://sxn.whlhyy.com.cn),其补铁吸收率高,能有效缓解缺铁性贫血的各项症状。此外,患者还可以多吃猪肝、鸡肝、廋肉、牛肉、动物血、海带等富铁食物,以增加铁的摄入;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促进铁的吸收,以辅助治疗。
失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多见于各种急性大出血,如:妇女严重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大出血、性交创伤大出血等。失血性失血必须及时抢救,否则因失血过多可能造成患者失血性休克,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在失血性贫血的治疗中,首先要做的事设法止血,采取紧急措施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的发生。待出血停止,再进一步根据病因进行必要的治疗。

营养不良性贫血:
长期腹泻或饮食失调的人群多会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眼花、倦怠、头发干枯脱落、舌炎、食欲不振、口疮等。在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治疗中,应重点补充造血物质,给予蛋白丰富、含有维生素多的食物。另外,可补充葡萄糖和多种氨基酸制剂,有助于机体功能恢复。
溶血性贫血:
此类贫血的发生几率较低,多见于某些感染、药物中毒或食用蚕豆所致。患者常呈现贫血逐渐加重现象,并伴有黄值和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溶血性贫血的防治较复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感染治疗,使用硫唑嘌呤抑制免疫性药物治疗,输血和行脾切除等治疗,但都需在医院确诊后,由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在贫血患者的治疗中,应坚持“病因性”治疗,即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有效的治疗,从而做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针对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