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开学第一天,广州一所国际学校的老师在整理新生资料时发现:在本学期招收的学生中,近1/4是转学生。
记者细问发现,有的“80后”家长的择校观念发生改变,孩子读小学不再从一而终,希望选择个性化的教育环境,碰到了合适的一言不合就“转学”,甚至抱团转学也并不鲜见。
广州民办教育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5年以来,插班生报名人数增加的现象也出现在广州部分国际学校,其个性化教育吸引有更高需求的家长。但是,并不是所有国际化学校都是香饽饽,也有不少新学校流失率颇高,家长选择时需擦亮双眼。

有学校家长集体出走抱团转学
“我们9月1日前来报到入学的转学生有20多人,同比去年增加174.6%。”
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小学是一所国际学校,该校校长李赋说,今年前来咨询、并有意向报名等学位的小学部人数明显增多,初步统计超过600人次。
“我们就曾接待了一次咨询,区内一所学校的7位家长‘集体出走’,抱团转学,最终有4人来了我们学校。”

孩子读小学不再“从一而终”
为什么转学生人数这么多呢?记者来到该校一探究竟。
教室里,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熟悉着新的环境;教室外,等候的家长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
“我的孩子之前在公办小学读一年级,作为家长,我更看重学校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公办名校的好,在于它们有相对成熟且完善的育人体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意味着公校的教育只能是“中规中矩”,不能很好的支持孩子个性化发展。
在家长们的谈话中,记者注意到有一位“回流生”。家住老城区的刘珅宇在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小学读完一年级以后,进行了一次鼻炎手术。术后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住宿,所以转学到离家更近的小学。
到了新学校,他发现同学们课后都忙着完成各种作业,似乎无人关心他的到来。都两个星期了还没有交到新朋友,在学校里总是独来独往。一个班50多个学生,上课时成绩好的争着举手回答问题,一天下来他举手得到回应的次数寥寥无几。“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成绩也一天比一天下降”。家长说。后来,他们下定决心,重新把孩子送回原来就读的小学。
家住天河的外籍学生李华洋,在英国人学校读了三年后,转学到了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小学。“我儿子以前的同学虽然来自四十多个不同的国家,但恰恰因为中国孩子少,他从来没有在学校学过中国的古诗词。”李同学的父亲认为,身为中国人,他很难接受自己的儿子学习的课程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部分。虽然孩子是外国国籍,但他仍希望孩子在接受和尊重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能深刻的了解中华文化,所以他决定将孩子转到由中国人创办的国际化学校。
中途弃船, 家长拒绝“分数论英雄”
随着“80后”家长大军不断增多,他们不再一味的要求孩子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更想让孩子锻炼的,是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公立学校,沿用的是目前的教育体制和中文课程。在国际化学校的课程有几种类型:分别有国际课程、中文课程、本土课程和中西方结合的课程。在中大黄埔外小采用的是IB本土化课程,如“超学科融合课”就是让孩子就某个主题进行探究,开学第一课探究的主题是“自我认识“,比如“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家庭及成员直接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等等。
更多国际学校引入了英美课程的同时保留了中文课程,让家长可以选择国内教育体制内的升学或者是出国留学。
部分经济能力相当的家长,会寻求更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育。广州耀华国际学校家长华女士告诉记者:
“我的女儿是普通的孩子,并不是很聪明,如果在公立学校的体系里会非常辛苦的。如果是很聪明的学霸,到公立学校其实是很好的。毕竟优质教育资源很有限,太多东西要争要抢,不争就得不到好的,但是争对于她来说太吃力,我是不想孩子这么累,失去童年了”,她说,“所以希望她可以在另一种价值观的学校里成长。”
一哄而 “上”国际化学校不可取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在择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并不是国际化学校就一定是好的。
记者了解到,广州有38所有国际课程的学校,其中超过七成是民办的,大概有一成是公办学校的国际班,其余是一些其他国家举办的专门收国际学生的学校。国际学校收费比较昂贵,近七成的国际高中每年收费为10—20万之间,部分国际小学和国际初中都超过了10万,普通家庭负担不起。
另一方面,学校的生源素质也是一个问题。地处一所花都的国际学校的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开始,她和一对女儿以及他们班的孩子很多都转学了。“这所学校一年近20万,但是性价比并不高”,她说,“主要原因是生源质量比较差,学校一开始没有打响口碑,招生没有门槛,于是降低标准,最后就恶性循环了读了一年之后觉得低年级还行,但是中学部非常混乱,为了孩子的教育,现在她移居到新加坡,孩子已入读世界联合书院东南亚分院,“以后我觉得学好中文和英文就够用了,目标是考中英双语IB文凭。”
王女士介绍,班上的一批同学,都转到了一所近期非常火爆的Basis学校——由美国一个特许学校集团在深圳举办的国家学校,由于有美国的品牌和排名较高,所以得到一些家长的青睐。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在国际化的潮流中,将获益发挥到极大,将伤害压缩到最小,需要每个人在更加全面了解情况后作出合适的选择。”有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在考虑给孩子转学之前,应该先让孩子了解和接触新学校,重视孩子的意见,尽可能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延长心理缓冲和适应时间。孩子适应新环境期间,要耐心劝导孩子,及时消除孩子内心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才能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