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场父母来说,工作日里云养小孩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的孩子好似存在云端,一切状态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停留在家庭微信群里。周末总算能抽出时间亲自带孩子了,一边在手机上社交或处理工作,一边对付孩子却成了家常便饭,孩子抱怨爸爸妈妈对自己关注不够,父母却无法放下自己的工作和圈子,兼顾父母和职场人的双重身份,对家长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越来越多的家长因此在不经意间模糊了育儿和工作的界限,认为拿着手机坐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然而研究表明,幼儿的安全感及独立性与父母是否长时间在身边没有必然联系,陪伴的质量才是关键,高质量的陪伴和正能量的言传身教,远比三心二意的看管或是长时间身心疲惫的守护更有价值。
相比给予职场父母“陪伴时间”上的压力,欧美社会更专注于研究如何帮助职场父母实现工作和育儿平衡,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感,并保证孩子收获最高效的陪伴。美国教育专家帕蒂·惠芙乐(Patty Wipfler)在代表著作《有何有效倾听孩子的声音》(Listening effectively to children)中提出了“专门时间”的概念,并阐释了这个理论的几个操作重点。
1.陪伴不在时间长短,而在专注与否
为孩子设置15分钟陪伴时间,比如专心致志地为孩子读一本绘本书,带孩子出门进行一场足球赛,烤一次蛋糕。期间不能有任何打扰,不能打电话,不能玩手机,让孩子了解,在这段时间,爸爸妈妈是只属于他的存在,任何事情都和孩子一起做,创造属于彼此的最专注时刻。
2.拒绝漫不经心,全心欣赏孩子
不拿着手机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的提问,也不要把工作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专门时间。在这15分钟里,父母可以观察到孩子真实的一言一行,包括表情、姿势、语调和动作等,从而感受孩子的成长和不足。
3.颠倒力量对比,让孩子“一切说了算”
在这个专属的时间里,告诉孩子,他可以做任何他愿意做的游戏。这种颠倒力量的游戏可以鼓励孩子更多地掌握和捍卫自己的权利,提高判断力,但父母无需干涉和妨碍,只需要配合跟随孩子就可以了。
陪伴不是24小时不间断的看管,我们也无需因为无法无时不刻的陪在孩子身边而感到愧疚,延续了第一季的陪伴主题,天猫母婴、聚划算联合史努比、HelloKitty、百丽等14大婴童品牌,于9月2日推出天猫儿童陪伴日第二季,呼吁父母用贴身的相处陪伴取代“云端”的虚拟互动之外,更提醒职场父母们“真陪伴从心开始”,陪伴的意义从不在与时间的长短,而是暂时屏蔽生活中的其他干扰,用心给孩子一段固定而高质的亲子时间,融入宝贝的内心世界,带给宝贝充分的安全感和正能量。
秋高气爽,放下手机,和成年人的世界暂时断连,为孩子换上一双轻便的鞋子,多出去走走,用脚丈量世界,用心感受亲子时光的美妙和世界的辽阔,大手牵小手,用最真的陪伴,伴孩子走过最美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