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面向2030年明确提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将人工智能再次送上发展快车道。同时,更大胆预测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将在三年内超过1500亿元,到2030年超过1万亿元!
虽然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居于全球第一梯队,但人才储备和人才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庆幸的是,已有不少敏锐人士意识到了我国的AI教育短板,并开始尝试改变。拥有300多家线下儿童机器人学院的贝尔科教集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还有自主研发的软硬件产品,更惹人注目的是AIQ这一理论创新。
利用AIQ的能力水平,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事业高度
AIQ,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缩写,意为“人工智能商数”,由贝尔科教集团创始人、创意科教行业风云人物王作冰先生在其著作《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中提出。他认为,不同的时代对劳动者有不同的要求。工业时代依赖IQ(智力商数),信息时代赢在EQ(情绪商数),人工智能时代必备AIQ(人工智能商数)。
人工智能技术走向成熟,意味着地球上出现了另一种高等智能体,AIQ要处理的就是“人与AI”的关系。如果把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劳动者素质总结为“三层金字塔”模型,那么IQ位于金字塔的底部,EQ位于金字塔的中部,AIQ位于金字塔的顶部。
人类发展史中,工具有着不容忽视的独特地位。最近一万年,人类的基因没有明显改变,但人类文明却有了极大提升,原因在于人类利用的工具(长枪大炮、蒸汽机、计算机等)明显进步。“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的超级工具,可快速提升生产力,显著改善生活。比如今天的“路盲”如果能够深刻地理解GPS和熟练地使用GPS,就可以成为认路达人。GPS 只给出建议,而不是命令,这是人工智能系统用来增强人类智慧的典型案例。互联网时代,善于用搜索引擎的人和不会用搜索引擎的人完全是两个物种,效率天差地别。人工智能时代,高AIQ的人和低AIQ的也将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他们的前途命运会大相径庭。
开展AIQ教育:十大纲领培养信息化思维
德国普及了初等教育,发展了高等教育,才得以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国家;邓小平1984年提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20年后中国互联网才得以飞速崛起。顺而言之,拥有较高的AIQ,开发出多元智能天赋,并具备创造力、沟通力和学习力的新型劳动力,也需要新一轮教育革命来培养。
AIQ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动手练习,让孩子们习惯于用信息化/数据化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多年深耕儿童教育一线的贝尔,在贡献出AIQ这一理论的同时,也为世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革命十大纲领。
1.从边缘到主流:AI教育进课堂
2.从动脑思考到动手思考
3.从平均主义到一专多能
4.从管理孩子到领导孩子
5.从标准化到非标准化
6.从好成绩到好问题
7.从温室到社群
8.从重理轻文到文理兼修
9.从主课教学到专题学习
10.从赢在起跑到赢在长跑
目前,大家公认的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是,AI将大规模替代重复性作业工种,并产生无数全新的岗位。如此剧烈的时代转型下,AI教育进课堂势在必行。美国、日本、英国纷纷颁布相应政策法规大力发展AI教育,中国也在积极行动中。“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北京100余所中小学开设机器人课程、此次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STEAM培训学校,都从各个角度证明了政府和民间的重视。
各类教改实践纷纷兴起,市场亟需相应教育理论的科学指引,AIQ这一理论创新,尤为及时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