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万圣节,也是不容易,花了两天时间帮孩子做南瓜灯、做面具、做服装,总算是完成了任务。”最近,有家长吐槽:“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感觉自己也重新上了一次学。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就会布置大大小小各种任务,上周做灯笼,这周做布娃娃,下周还要用树叶作画。虽然自己很愿意和孩子一起动手,但有些时候实在是吃不消。”
学校布置“亲子作业”本是件寓教于乐的好事。在与父母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更能够与家长沟通交流、增进感情。但是,当这样的作业大大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变成了“家长的作业”,或者当这样的作业被拿来评比,区分出谁好谁坏,让孩子产生了“攀比的心理”,那可就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了。
做好“亲子作业”,老师应该把握好“度”。那些过于复杂、超越孩子认知、甚至连大人都觉得难度较大的作业,着实没有必要。因为这种作业带来的,更多的是沉重的负担,而不是愉快的体验,“亲子作业”的意义也会因此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