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位南京肉球妈的博主,从她的孩子1岁开始,就每天坚持给孩子做不同的早餐,并且在微博晒出来,至今已经做了几千餐了。肉球妈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教自己的孩子,什么是爱。教孩子要身体力行,这是带孩子当中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则,因为父母确实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当然,教育孩子,还需要配合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节点,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第一个节点就大约在孩子2~3岁这个时期。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得是孩子在3岁和7岁这段年龄的发展将决定了孩子将来成长,堪称一个人的人生转折点第一站。国外也有一个词:Terrible 2,翻译过来就是“可怕的2岁”,父母都会发现孩子在2~3岁这个阶段变得十分叛逆,很容易发脾气,喜欢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咬人……
其实,无论是“三岁看大”还是 “terrible 2” ,都跟这个阶段的儿童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息息相关,而家长如何应对孩子这个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对孩子的将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我”产生的关键时期
婴儿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自我“的概念,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对他们来说,自己和妈妈就是一体的。而到了2岁左右,他们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我”也是有想法、会行动的,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是独立的存在和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他们可以调动四肢来帮他们达成自己的意愿。
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探险精神,跃跃欲试,一刻也不停歇,用自己的想法和逻辑尽情描绘着他们眼中的世界。尽管标志着宝宝思想独立的时刻已经到来,但宝宝的思维和行动还远远没有跟上心智的发展,他们无法对周遭潜在的危险、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正确的分析,一旦自己的行为被制止或遭遇困难,他们又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或者克服困难,所以哭闹、扔东西就成为他们宣泄不满的方式。而这边厢是宝宝有苦说不清,那边厢是爸爸妈妈觉得宝宝性格乖戾、霸道自私,双方相处费尽了心思!
正是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这段时期孩子的经历将会对孩子的人格及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孩子年龄渐长,脾气渐大,我们经常会出现两种极端,要么简单粗暴地打骂,要么就毫无原则地妥协了。
“他一直大哭大叫,我无法忍受,我就修理一顿”。 的确,作为成人,我们要求一个小孩子停止做一些事,我们总有办法,打骂是最直接的,但这也是最伤害亲子关系的手段。
“算了,他还是孩子,就满足吧,以后大了再讲道理。”要知道,如果现在这样一个2岁不到的小孩发脾气都可以左右我们的原则,那你就该想象得到,16岁那时她会如何利用这一点来提出更多不合理要求了。
那怎么和孩子一起度过这个人生第一站呢?
问题,别急着马上解决
其实,无论是无条件妥协还是简单粗暴的打骂,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每当我们面对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立即解决”。然而,我们最需要的,却是缓兵之计。
孩子发脾气,自己先冷静。这个阶段的孩子发起脾气来已经再也不像小时候只是哭几下了,他们会在地上打滚、乱踢、大叫、打人、摔东西等等。如果这样的情况恰巧又是发生在公共场所,我们就会更迫切希望孩子可以立即停止哭闹——然而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也发脾气了。
很多父母也会说,道理都懂啊,但熊孩子一闹,我就是控制不住。有一个招数就是“假装平静”,每次遇到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就立即会提醒自己,“我现在发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 同时,把自己的声音放低,语调变得更加温柔。
陪伴但是不干预。对于孩子非常激烈的发脾气,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用语言希望孩子停止,然而对于正在经历情绪波动的孩子来说,任何话他们都是听不进的,而且通常会让他们变本加厉。美国有调查研究显示,处理孩子正在发生的发脾气,最好的方法是陪伴却不干预阻止。
孩子闹脾气的时候,静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但不做任何事,等孩子发泄完情绪,之后父母平静且坚定的语音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可以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父母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你即使这样大哭大闹仍然没用。如果发生这个情况的时候正好在公共场所,为了避免打扰大家,可以把孩子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再进行。
事后谈判。当孩子平静后,记得要第一时间把孩子抱起来,可以亲亲她,让她知道“妈妈还是爱你”,同时也是让她知道好的行为是值得鼓励的,这其中包括了她可以让自己情绪恢复。
给刚刚形成的自我足够的尊重
自我意识的刚刚形成是这个terrible 2最根本的原因,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要注意应对的方式,而在平日里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减少闹脾气的情况发生也至关重要。
减少命令。刚刚形成自我意识的孩子有太多太多自己的想法,他们试图按着自己的喜好把家里的物品摆设、墙壁涂鸦、穿衣选择、玩具归属都定义成自己的专属风格。一旦这种奇奇怪怪的想法被父母打断、制止,他们也会用同样决绝的方式和语气拒绝父母。在父母看来,这是宝宝故意在唱反调,然而宝宝心里也有不被尊重和承认的苦楚。所以,要和宝宝和平相处,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而不是急着下达自己命令,告诉宝宝“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不要这样”。
尊重选择。尽管这一阶段的孩子花招百出,让家长防不胜防,但只要他们的行为不危及他人和自身的安全、健康,家长就应该充分放手,给宝宝提供多种选择,让孩子决定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情。这样不仅避免了宝宝随心所欲可能招致的消极结果,也让宝宝有了一种“当家做主”的快感。总之,家长应理解宝宝所处的特殊阶段,对宝宝的行为表示感同身受,多用理解、耐心、关爱陪伴宝宝度过这段特殊时期,这对宝宝良好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最近金鹰卡通卫视的主持人E哥与女儿王梓璇在微博上的互动为例:
在女儿提出想去挤牛奶的地方旅游之后,E哥从孩子最爱喝的澳牧进口儿童牛奶得到启发,在五一期间带领全家去澳大利亚旅行并参与到澳牧亲子游活动里。这样既是身体力行地去教孩子爸爸是如何表达关怀,也对孩子的选择给予了充分的尊重,更能借助这次旅行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知识,这个做法值得各位家长参考和学习。
爱与规则并存。给宝宝自由的权利,并不代表家长要一味地妥协、顺从,由着宝宝的性子来。对于宝宝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本着“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的原则给宝宝“立规矩”。在坚决不能违反的地方“不就是不”,任凭宝宝使出浑身解数,家长也不能动摇,但态度也不能太强硬,可以冷处理或用坚决而平静的态度对付。更多时候,宝宝的反抗情绪多是由于家长拒绝而故意为之的,孩子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试探家长的底线,因此,处理前家长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万万不能以暴制暴!
让他正确表达自己。尽管2岁左右宝宝的小脑袋充满了奇思妙想,但他们的语言还未丰富到足以清晰地表述自己所想,在想要某个东西而不得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因此,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宝宝、帮宝宝整理想要表达的词汇。这样,不仅让宝宝说出了自己想要说的东西,而且也帮宝宝发展了语言能力。
总之,掌握好和孩子在2~3岁这个特殊阶段的相处之道,terrible 2变成wonderful 2,让孩子愉快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其实也不会如想象中那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