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日前在食协法规工作委员会会议中明确表示,中国人普遍缺锌和铁,主要原因是粮食、蔬菜等主要膳食中,铁和锌的生物利用率太低,最有效的改善方法是鼓励营养强化,针对中国人现有的膳食现状开发营养强化食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已日趋完善,食品安全是行业发展的底线,而行业要长足发展还是要靠营养和健康,食品行业的关注点要回归到营养健康上面来。
早在2014年,170个国家的部长和高级官员在罗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上批准的《营养问题罗马宣言》中,在人民普遍缺乏的元素中新增加Zn(过去是碘、维生素A、铁)。
研究表明,锌缺乏人群集中在婴儿、儿童、孕妇、和育龄妇女中,发生区域集中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尤以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危害更为严重。中国营养学家陈学存,通过调查703名1-6岁城市儿童的发锌发现,发锌含量低于70ug/g者占34%。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证实,锌缺乏使儿童身高增长缓慢。
中华儿科杂志《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补锌时必须考虑铁、锌、铜等元素之间平衡。证据表明:常规剂量补充锌、可导致铜缺乏,并继发贫血。锌和铁之间的干扰则更为明显。腹泻时补锌,有积极地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在抗生素治疗同时补充锌。缺锌临床表现:儿童轻中度缺锌表现为:生长缓慢、反复感染、轻微皮疹、食欲下降等。反复腹泻、呼吸道感染,使锌丢失增加而吸收减少,是造成锌缺乏重要因素。
从国内补锌发展历程来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仅通过食物来源(富锌食物)来补锌,但因植酸、纤维素及离子影响吸收率较低。第一代补锌产品为无机锌,如硫酸锌,由于生物利用度低(仅为7%),副作用明显,现在多用于外科手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第二代有机锌如各种氨基酸锌、乳酸锌、甘草锌、柠檬酸锌、葡萄糖酸锌等,生物利用度达到14%,由于此类化学锌对肠胃一定刺激,一般要求在饭后服用,比较适合成年人服用;第三代生物锌:如酵母锌等,它以用硫酸锌或葡萄糖酸锌做饲料喂养酵母而得来的,通过酵母在生长过程中对锌进行吸收和转化,使锌与酵母蛋白和多糖结合,形成一种纯生物态的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