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第17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为“关注儿童听力健康”。我国每年有30万儿童因滥用抗生素而致聋,这些孩子如果在出生时进行过耳聋基因检测,避免服用相关药物,或许就可以避免“一针致聋”的悲剧发生。
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聋哑孩子正在上听力语言康复课。小雨(化名)在1岁的时候已经会喊爸爸妈妈了,然而在经历过一次感冒治疗后,她突然变得不爱说话,对父母的呼唤也变得越来越没有反应。经过医院诊断,小雨被确诊为重度听力损失,已经无法恢复。这里的很多孩子都有着和小雨一样的经历。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据统计,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至40%。其中,绝大多数的聋儿都是因为在小时候注射庆大霉素、链霉素而“一针致聋”。药物性耳聋一旦发生,其后果往往是不可逆的,不仅会导致聋哑,言语发育迟缓,还会造成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发育迟缓,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什么是药物性耳聋?我们又该怎样避免小雨这样的家庭悲剧发生?专家介绍,药物性耳聋是因为服用或注射了耳毒性抗生素导致听觉神经病理改变而形成的耳聋。药物性耳聋暂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只能提早检测进行预防。临床上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多采用物理方法进行,由于方法局限,往往发生漏检,导致干预不及时,最终造成由聋致哑的悲剧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历经3年联合攻关,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也是国内外首个经政府监管部门批准用于临床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北京市率先于2012年对新生儿免费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工作,随后成都、南通、长治、郑州、新疆等地也相继开展耳聋基因筛查项目。截至目前,全国使用耳聋基因筛查芯片筛查的总人数已达130万人,这是全球最大规模使用分子检测技术对遗传性疾病所做的筛查。近日,这款用于耳聋基因检测的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还获得台湾省卫生福利部医疗器械许可证书,成为中国大陆首次获得台湾地区颁发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基因检测类产品。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是单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有效补充,也是预防儿童药物性耳聋形成的一道重要防线。如果预知携带药物致聋基因,在用药前及早告知医生就可以避免‘一针致聋’的悲剧发生。”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博奥晶典)总裁许俊泉强调。目前全国耳聋基因筛查项目数据显示,已发现携带致聋基因者57300人,携带率4.39%;药物性耳聋敏感者3204人,携带率达到2.5‰。由于药物性耳聋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如果按照每位药物性耳聋敏感儿童家庭中平均至少有10名母系家族成员属于药物性耳聋高危人群推算的话,该项筛查至少可以避免30000余名药物性耳聋敏感人群发生药物性耳聋,社会意义重大。
许俊泉表示,以链霉素、庆大霉素为代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其抗菌效果好、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在中国应用广泛。然而, 该类药物的耳毒性却是临床应用的致命弱点,“一针致聋”的病例屡见不鲜。针对我国严重的用药致聋现状,博奥晶典又开发出药物性耳聋的基因检测试剂盒。2015年10月28日,全国第一个针对儿童药物性耳聋基因筛查的公益项目在银川市兴庆区举行,该活动由博奥晶典联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自治区妇联、银川市兴庆区相关政府部门等共同发起,对银川市兴庆区2-14岁儿童进行药物性耳聋筛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聆听幸福,畅享未来。我们希望针对儿童药物性耳聋基因筛查的公益项目可以在全国更多的地方开展,同时也希望能够唤起更多家长对于药物性耳聋基因检测的关注,真正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预防,不要让一次不经意的抗生素注射毁掉孩子的美好未来。
(注:此篇文章转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