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APP Store里面出现了一个名叫“蜗牛保险医院”的应用,上线时间显示2016年2月22日,在其简介中写道,这款app是模仿医院专家“坐诊”的形式,为用户的保险单进行个性化诊断,“撕开保险行业假面,再也不怕被骗”,在国内保险业口碑堪忧的时机,首个“保险医院”模式的亮相,消费者不禁为之拍案叫好!
保险产品乱象丛生,用户亟需第三方平台把关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买保险逐渐变成了跟房子、车子一样的家庭刚需,近几年的保费规模一直维持着高位增长。
同时,保险公司也越来越多,“同质化产品差异化包装”成为了保险产品设计的主流模式,也就是说,保险产品其实没多少创新,但是包装、夸大、避重就轻等宣传方式,让大家觉得产品琳琅满目无法下手挑选。
很多保险公司并不重视保险产品的质量,依靠着品牌和人数众多的代理人轻易得获取着消费者得信任,于是,大家手中买到的几乎都是理财附加保障这种畸形保险,理财不理财,保障不保障,理财没多少收益,出事赔不了多少钱,保险沦为了一项没有用的商品,带来的只有心理安慰,没有足够的金钱补偿。
而在保险市场上,信息极其不对称,销售机构及销售人员,没有人真的为你好,人人都说自家产品好,别人家产品是垃圾,保险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金融产品,消费者没有能力去辨别好坏也缺乏辨别好坏的基本常识。
所以,已经买到的保险“有病”是消费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在此之前,没有一家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此进行诊断解读。
保险常识缺乏,购买重心错位
越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保险的普及率就越深,这说明保险的普及情况和家庭收入、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属于起步的初期,一方面是保险公司竞争还不够充分,存在着垄断的情形,保险公司可以向消费者肆无忌惮地灌输所谓的正确的保险观念;另一方面,过去二十多年的代理人销售模式让很多消费者对保险有负面的印象,更谈不上真正去了解保险,对于保险的了解仅限于朋友说、亲戚说、听说的范围,自己缺乏独立的观点和判断能力,这也给消费者容易买到有病的保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购买重心错位就是最常见的“病症”,在经济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本来应该先给大人买,但一般家庭的购买顺序是孩子优先,大人都保不住孩子谁养这个问题很多家庭都没有想明白,也许在这一二十年,中国还无法改变什么都要给孩子最好的观念,普通物件也就算了,买保险还真是件严肃的事。
第二种常见的错位是保障责任的错位,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保障优先,做足了保障再加理财不迟,而对于买保险不出事就是吃亏了的想法让90%以上的家庭购买的保险都是“理财很弱保障更弱”的“有病”保单,而且还是“重病”,已买保险占用了大量的保险预算,继续持有会是食之无味,弃之损失巨大,如何处理这些已买的“有病”保单,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自古以来的道理在买保险这件事上确实很多人都不理解。
“保险医院”问世,拯救者还是破坏者?
中国没有真正的经纪模式,也就是说,在买保险这件事上,消费者很难找到真正为自己好的人,而真正懂保险的人说的话往往都比较直接,消费者会选择性听取或直接屏蔽,恶性循环,客户买到垃圾,好人不说真话,只有保险公司和代理人最开心。
“保险医院”将个人看作病号,病情即为准备购买的保险或已买保单,甚至是在纠结买不买或买哪个的过程。“看病”流程依照医院程序,选科室,挂号,看病,做检查,出病例,开药方,保险各险种差异很大,为不同人买也就不同的讲究,选择擅长的“医师”来“看病”会事半功倍,但这个“医院”如何收费呢?或者换句话说,如何盈利呢?“医师”当然是需要收取“诊疗费”,一个好的“药方”会帮消费者省出好多钱,并且获得更高的保障,而“诊疗费”的收取也让“医师”们不会依靠“乱开药方”来赚钱,蜗牛保险医院的“医师”无法通过“开药”来赚钱,这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渠道哪个赚钱多卖哪个,用产品去套消费者需求,而不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去找保险的问题。
“蜗牛保险医院”同样也拥有着完备的“药房”。各家保险公司的线上保险、代理人渠道保险、银行渠道保险、中介渠道保险,甚至是进口“药品”香港保险、美国保险等数据都在蜗牛的“药房”储备中。
在“医师”开具“药方”后,消费者可以选择通过蜗牛进行预约或跳转保险公司服务,蜗牛直接将购买需求导流至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最终出具保单,蜗牛不收取任何保费。
对于消费者来说,用很小的成本获得了专业、客观的服务和建议,对于家里众多“有病”保单来说就是拯救者,对于潜在的”有病“保单是拯救者。
“保险医院”模式获年轻一族好评
对于“蜗牛保险医院”这一概念,其创始人尚萌萌表示:保险诊断收费模式,这在中国的保险界是一个创举。传统代理人被避而不及的情况,从来没有在蜗牛出现过。
而蜗牛的“医师们”也从来不会给用户发一条骚扰短信,比如“你不买保险就怎么怎么样”的文章,也不会给用户打骚扰电话,不会加用户微信。只有当客户“保单”生病时来主动寻找蜗牛时,“医师们”才会跟客户进行沟通。这种零打扰保险模式在中国是从未出现过的,但符合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
据尚萌萌透露,在过去的两个月中,蜗牛保险医院完成了数千例的“诊断”,并且开通了名为“Dr蜗牛保险”的微信服务号,随时接入用户的咨询,收到了广大“病友”们一致好评。对于蜗牛保险医院初入市场的效果,尚萌萌表示非常满意,并对这一概念及模式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