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暖妈”吴若瑜从儿子两岁起,坚持每天帮他书写“口述日记”,四年半的时间,她与孩子共同书写了1800余篇日记,近30万字。“我就是想陪伴儿子一同成长,‘口述日记’是我们交流沟通的最好媒介。同时,日记中记录着孩子每天的喜悦、悲伤、收获……当他长大后再次翻阅,童年的种种美好记忆将被完整地拾起,回味无穷。”
起源:为鼓励孩子多说话
吴若瑜说,第一篇日记“诞生”于2011年1月1日,本子上书写着“新年快乐!元旦快乐!”这是儿子陶陶说的第一个有关节日祝福的话,值得纪念。而日记中,有陶陶祝福的话语,有他和小伙伴的“小摩擦”,有和父母在一起的有趣故事……吴若瑜为记者一一讲述“口述日记”背后的故事,为儿子的成长兴奋不已。
“陶陶一岁半那年,我发现他比同龄人语言能力偏弱,吐字也不太清晰。我和丈夫便想到使用书写‘口述日记’的办法提高他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记录他天真活泼的童年。”吴若瑜说,为了不让陶陶把“口述日记”当作负担,她和丈夫还定下两条规矩:一是要记录孩子说过的原话,将这些孩子理解的话语不加改动地记录。二是坚决不强迫孩子读,逐渐培养孩子书写“口述日记”的兴趣。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陶陶的语言能力逐渐赶超同龄的孩子。而书写“口述日记”也成为吴若瑜和儿子共同的习惯。“每到晚上,他都会主动找我写日记。他觉得有意思,便愿意去记录,每天的喜怒哀乐都愿意与我分享。”吴若瑜除了为孩子记日记,还经常会孩子点赞,一篇日记下方,吴若瑜写道:感动陶陶对生命的尊重,对弱小的怜惜,他会成为一个有爱的好孩子。
动力:参与孩子的每一次成长
“很多事情不被记录就很容易被遗忘,能和孩子有一份完整的记忆,一起回忆,甚至因为记忆不同而‘争吵’,也是幸福。我感谢‘口述日记’记录孩子的快乐童年,记录我和他一同成长的点滴,这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吴若瑜称,她珍惜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次机会,而这也是她坚持4年,乐此不疲地为孩子记录日记的动力所在。”吴若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