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花2.4万元进月子会所,男婴11天后意外身亡”的消息,将武汉的月子会所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武汉本地一家热门生活社区网站上,“声讨黑心月子会所”的帖子,和“月子会所幸福回忆”的帖子各领风骚。
需求不断增加
武汉月子会所行业起步于2009年,与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基本同步,最鼎盛时期曾达到40多家的规模,但由于定位不准和经营不善,有的月子会所只是昙花一现,早早关门。至今,若算上分店的话,还有近30家月子会所在正常营业。
据了解,月子会所一般从产妇出院后入住会所算起,住宿28天,也可选择一个完整产褥期42天的,根据房间的大小、设施的好坏和服务种类等来收费,目前武汉地区套餐标准从2万多元起步,最高的可达到15万元。
价格战背后服务质量堪忧
在我国,月子会所准确称呼应为产后母婴康复机构,但却并不具备医疗卫生从业资质,属于家政服务行业,这便间接导致了月子会所行业监管模糊的现状。据了解,一家月子会所只需办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便可营业,目前并无专门的监管部门和行业准入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由于监管和行业自律的缺乏,武汉月子会所行业里也出现了服务良莠不齐、大打价格战、护理人员资质不够、流失严重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位于武昌的弗蕾亚国际月子会所的魏经理表示,由于月子会所缺乏护士执业资格证挂靠、审查资质,导致大部分有证件有经验的护士流失。“再加上社会普遍认为,在月子会所当护士的地位比不上在医院的护士,所以导致目前月子会所护理人员的技能和素养不高。”
建立爱心企业文化
“行业规范里除了要规定规模、环境、设施和人员配备等基本内容外,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技能的培训,引导月子会所之间比服务细节、比护理人员技能,而不是只比哪家房间大、哪家景色好。同时,还可引入风险保障金和酒店评星等机制,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曾经亲自体验过月嫂和心理咨询师工作的武汉菩提心月子会所执行董事长樊思童对当前月子会所的现状给出建议。
据了解,目前国家级《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已完成初稿,上海、南京、天津等地方性标准也已经出台或正在制定。
与此同时,在受到质疑的同时,武汉月子会所行业正抱作一团,寻求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上个月,在湖北省育婴行业协会的组织下,武汉20余家月子会所负责人聚集在一起商讨行业基本规范,努力推动湖北首个母婴康复行业规范年底出台。
“政府的监管和行业规范的制定还只是第一步,要想月子会所服务更加安全放心,关键还得解决人心的问题。”樊思童认为,如果一个老板开月子会所的起心单纯是为了赚钱的话,那么他在成本上是要处处考虑的,专门投入到服务上的精力就少了。而如果一个老板是从事业的角度出发,给予员工更好的福利待遇,设身处地为母婴着想,一些疏忽和过失就可以避免。
“制度只是一个硬性约束,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有爱心的企业文化,培养出月子会所管理者和护理人员对生命的敬畏感。老板关爱自己的员工和顾客,员工做事时自然会更加用心尽责,这是一种传递的效应。”樊思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