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武昌新桥幼儿园进行的防拐骗实验,让在隔壁观看的部分家长们心惊肉跳:半小时内,由4名义工扮演的“坏爷爷”、“坏阿姨”,使用布娃娃、零食、玩具等道具轮番上阵,23名5岁左右的小朋友被顺利“拐走”。
道具还没用上 三句话就跟着走了
小(2)班的教室里,孩子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画画。“坏阿姨”魏群蹲下身子,对3岁的小女孩丽丽(化名)说,“你的画真漂亮呀?阿姨看看好不好。”小丫头直点头。“我认识你妈妈,她让我带你到公园玩,我们一起走吧。”听到这句话,丽丽开心地跟着魏群出门了,朝校门口走去。这个“拐骗”过程不到一分钟。
三楼的书吧里,大(2)班女生雅雅(化名)窝在沙发里,专注地看着绘本。“坏阿姨”孔汉云凑过去套近乎,“你很喜欢看书啊。”“喜欢听故事吗?”“我们到外面去,阿姨给你讲有趣的故事,好不好。”三句话,雅雅就放下书本,被阿姨牵着走了。“我包里的娃娃道具都还没用上呢。”孔汉云感叹道。
“坏阿姨”叶晴,看到中(2)班的几个小孩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她走过去和大家一起玩,“我是幼儿园新来的舞蹈老师哦”。一分多钟下来,她就和孩子们混熟了,“你们都长得好漂亮,想不想学跳舞啊,我教你们好不好?走,我先去给你们买漂亮的公主裙。”5个小姑娘动了心。另1个小男孩说,“我不喜欢跳舞。”叶晴问,“那你喜欢跆拳道吗?阿姨也会哦。”小男孩高兴地点着头。6个小孩子,就这样跟着她走了。
难挡诱惑说啥都信 八成孩子中招
“坏爷爷”陈志告诉记者,他带着电动玩具汽车进了小班的教室,有5个男孩围着他,跟他一起玩。当他说要带大家出去买更好的玩具时,有2个男孩“上了钩”。出教室门后,班级老师刘香问那两个男孩,“你们认识这个爷爷吗?”大家摇头。“那为什么跟他走呢?”孩子们说,“我想要玩具。”
“坏阿姨”魏群带丽丽(化名)走时,遇到老师阻拦。丽丽还主动跟老师解释,“这是我妈妈的朋友,是妈妈叫她来接我的。”由此可见,她对这位陌生阿姨的话深信不疑。
楚天都市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仅仅需要一两分钟,这些慈眉善目的“陌生人”,就能与多数接触到的孩子混熟。
当天上午,在半小时内,这4名“坏爷爷”、“坏阿姨”,轮流到大班、中班、小班三个班级中,对30名孩子进行各种“拐骗”,有23人中招了。他们总结发现,上当的孩子,要么是陌生人说啥他们都信,要么是不敌玩具美食出门玩乐的诱惑。该校表示:“这个实验要教育的其实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和老师。幼儿对坏人并没有认知,他们的世界是天真的。通过这次实验,希望更多家长、老师能够提高警惕。”
牢记妈妈的话 有男孩阻止同伴被骗
在实验中,也有少数孩子没被骗,他们有的是对陌生人的套近乎不感兴趣,有的则是已有自我防护意识。
5岁的小朋友余渤霏面对“坏阿姨”孔汉云的糖果诱惑时,坚定地摇着头,“我不吃糖,吃了容易龋齿。”看到有个女孩要吃“坏阿姨”的糖时,他还凑上去劝说,“我妈妈说了,小孩不能吃不认识的人的东西。”
演习结束后,各班的老师们现身,告诉孩子们真相,还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分析,自己为什么上当受骗了。陈孟琪小朋友说,“以前妈妈跟我说过,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的话。可刚才那个阿姨一直在夸我,我觉得她是好人。”一个小姑娘听到老师说刚才牵着她走的阿姨是“坏人”时,竟然哭了起来,哀求老师说,“你不要告诉我妈妈。”原来,妈妈此前叮嘱过她,不要跟陌生人走,她忘记了,怕挨妈妈批评。
老师们提醒小朋友们,“当陌生人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或是学校新老师时,你们应该首先来问问我,看陌生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在实验中体验安全比说教更有效
实验的结果让老师和部分观摩的家长们很忧心:幼儿园以前也曾通过口头说教、播放影片的方式,提醒过孩子们注意自我保护;许多家长也多次叮嘱孩子,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可为什么多数孩子还是被“拐骗”了呢?
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昌名师秦丽分析说,这与3到6岁孩子的认知特点相关,他们的观察、理解能力较弱。“坏人的‘坏’并不是写在脸上,相反他们多数是和蔼可亲的,这尤其需要孩子们通过体验来感知。若是在演习中上当受骗了,这些孩子再接受老师的口头教育时,就会更加印象深刻。”
少数家长担心说,孩子的世界都是天真美好的,这样的防拐骗演习,会否让孩子觉得世界比较阴暗,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长江教育研究院专家张才生认为,人的生命最重要,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一定要从幼儿开始抓起。“这个世界上本来有好人和坏人,我们应该提早教会孩子明辨是非,提高警惕,做好防范。”但他提醒,幼儿园做类似实验时,要把握好度,千万不要让孩子以为拐骗只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