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已经对集约化农业开始了思考,应该奶农自发成立组织,倡导散养牛奶。但是英国和北欧国家由于气候的原因,最多只能保证6个月的户外散养。澳大利亚则占尽天时,温润的气候保证了常绿的牧场。放牧原生的畜牧方式得以存续。让我们用心守护这块净土,捍卫我们散养牛奶的品质。
下文转自英国散养牛奶协会网站
http://www.freerangedairy.org/2015/01/free-range-dairy-milk-way-forward/
报纸上到处充斥着乳品危机的故事和英国个体奶农是如何在乳业市场中受到压迫而无法生存的。这种情况将持续下去,也可能在今年的牛奶配额结束后变得更糟,以及甚至更廉价的牛奶将充斥乳业市场。
在如今奶农人数缩减的情况下,奶农们被鼓动一味地追求规模效应,目的在于为他们尽量弥补一些亏损,但这样做的风险就是会进一步压低牛奶的价格。牛奶已经贬值了,其价值甚至低于瓶装水。这是不合常理的。
哪里出错了呢?
首先,我们需要参考一些其他国家一味地追求规模效应而忽视品质的案例。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2008年的一份报告,就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了集约式放牧对当前乳品形势将导致的后果。
“随着畜牧业技术取得的不断进步,农民们希望将技术应用于实际,因为他们认为这可能将会提高效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技术通常属于资本密集型,这意味着那些将技术应用于实际的人必须利用处于满负荷时的牧场来实现盈利。在过去,当一种商品的需求下降,农民可以简单地通过生产更少的量来维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由于资本过大,技术投资的牧场必须在最大负荷时实现盈利,因而他们甚至不惜采取维持或增加产量的方式来面对下降的需求。而这往往会压迫小生产者,通常会使他们降低生产量,甚至负债、破产。”
这种集约化的趋势不仅仅是在英国, 整个欧洲都是处于倾向应用这种极具商业价值技术的投资经营模式,而选择最大程度地输出生产的牛奶。许多奶农被告知,这些增加的牛奶产出将成为他们的额外收益,因为他们的牛奶将会被其他国家的新增长的人口和新兴中产阶级所购买。但这一切尚未发生,所以投资了密集型系统的奶农们需要保持追求越来越多的产量来弥补价格缺口。但这将会使奶农们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里互相竞争,直到最后剩下最强的一方。而当一切尘埃落定时,我们的乳品行业和牧场又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另一种方式吗?
概括的说,确实还有另一种方式——它主要是从我们牧场内部来创造价值而非使用外部的技术,而这正是我们散养奶牛牧场作出的承诺。英国人不愿看到他们购买的廉价牛奶最终将加速英国乳品行业灭亡的脚步。而散养奶牛牧场网络正是希望提高牛奶的质量,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食物来源。
当我们承诺会提高牛奶品质,并向农民提供一个合理的价格,保证奶牛每年至少六个月(昼夜)吃草,消费者就会认可我们,相信这是一种健康的产品。我们正在兑现散养奶牛牧场许下的承诺,最后在这些高质牛奶包装外贴上青草散养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