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自己子女爱护倍增,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基本上是子女要什么有什么,俗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仅如此,家里的爷爷奶奶更是爱孙心切,过度溺爱,表现为在幼儿园或小学门口为孙子孙女背书包,甚至还有让年迈爷爷奶奶背着走的孩子。这样的后果导致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特别差,什么事都依赖家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为了让现在很多被溺爱的孩子改变这些毛病,父母就要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以便以后长大了不会为离开父母而犯愁。儿时自理能力的匮乏,轻则影响孩子日常生活和性格形成,重则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相信如今很多父母都很在意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想不断提高自己育儿知识(http://www.ibaobei360.com/),那爱宝贝360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 把握良好习惯养成的时间段
据有关专业机构的信息显示,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行为习惯一般都在学龄前,也就是说孩子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已经养成了能否生活自理的能力。父母只要适当把握了和时间和机会,孩子完全可以做到有自理能力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行为。孩子上幼儿园就应该学习基本的自理能力,家长逐渐教导,好比三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倒水喝,四岁的孩子可以自端碗吃饭,五岁的孩子可以自己穿脱衣服一样,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孩子就能做好。
2、 给与孩子鼓励和帮助
美国的调查显示,给予孩子鼓励比批评更具有教育意义,可以说孩子的认知阶段开始,就需要父母的鼓励,才能更有动力地去学习。童年的鼓励可以带给每个人积极的影响力,就比如说孩子自己学着收拾房间,并且整理衣服和书籍,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他鼓励他,而不是嘲笑他或是阻止他这么做。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任何一方面,而聪明的父母就知道应该用欣赏的目光看孩子,愚蠢的父母却只用怀疑的目光看孩子。
3、 为孩子创造自理机会
理解孩子思想和行为的父母会主动为孩子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机会,在处理事物时就给了孩子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经验。比如,父母告诉孩子他们折的被子不好看,孩子能否将自己的小被子给叠整齐呢?结合鼓励和信任的要求是孩子最希望得到的,这样才能证明他们有多棒,也给了他们一个简单的自理机会。有的父母想着孩子动作慢,且不可能将被子叠整齐就根本不去让孩子尝试,这样反而是给孩子营造了一个什么事都不用做得世界,也会让他们不想尝试其他事物。
4、 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
许多孩子之所以没能拥有很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是父母的原因所导致,在他们还小的时候,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不行,不给孩子自已来的机会,因而就导致孩子可能十岁了还不会系鞋带。如同广告语说的那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如果连父母都不会去做,也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到,那么孩子的成长学习将会是遗憾的空白。其实,父母大可不必这样子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父母要相信孩子真的什么都可以自己来,比如说学习做饭,六岁左右就可以开始做饭了,至于像穿衣服,系鞋带这样子的小事性,应该在三岁时就开始教会孩子,总之宝宝早教的作用决定于父母和孩子共同的积极性。
小编寄语
自理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让孩子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是父母来帮忙。要相信孩子此时有了初步的自理能力,可以自己做好一些事情,这样可以促进他的心理活动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自信、自强、明快、果敢的基本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需要家长们不懈的努力,当你们坚持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看到一个更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