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票价调整,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上午进行了解读。
据介绍,此次公共交通价格调整方案的制定主要体现了3个原则:坚持公益性、公平性;坚持安全性、便捷性;坚持可承受性、可持续性。
价格调整后,公共财政仍承担50%以上的投入责任。同时,轨道通勤优惠折扣最高5折,地面公交仍实行普惠票价。
在继续保持特定人群优惠政策的同时,考虑儿童身高普遍提高的实际状况,儿童乘车免票身高拟由1.2米提高至1.3米。
此外,本市还将建立一个综合评估机制,五年左右要对票价进行总体评估。
体现公益性、公平性
公共财政仍承担50%以上投入
按照两个提交听证会讨论的方案,轨道交通平均票价水平在4.3元或4.4元左右,地面公交平均票价水平在1.3元或1.5元左右,与目前本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完全成本比,公共财政仍分别承担着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总成本的50%左右和62%左右。
在轨道交通方面,公共财政承担主要建设投入及大部分设施的更新改造任务;在地面公交方面,公共财政承担着场站、车辆更新及部分其他运营成本。
从乘客负担水平看,票价调整后,乘客支出确实将有所增加,支出增加的幅度将根据乘坐的频次及距离的长短有所差异,符合多乘坐多付费的规律。
在乘客平均负担水平的安排上,把握了两个不高于:平均每人每公里价格(平均运价率)不高于国内同类城市价格水平,月平均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高于2007年票价改革前的相对价格水平。
具体来看,听证方案中轨道交通的平均运价率约每人每公里0.29元,与上海基本相当,略低于广州、深圳等地;按照2013年路网实际统计的乘客乘坐情况测算,轨道交通两个方案单次票价在6元以内的乘客分别占92.69%和94.34%;按照平均每天乘坐2次轨道交通,每月22个工作日测算,乘客月平均支出约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3%,低于2007年票价改革前7%的水平。
听证方案中两个地面公交的平均运价率分别为每人每公里0.19元和0.16元,均低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地面公交两个方案单次票价在2元以内的乘客分别占88.43%和93.86%;按照平均每天2次地面公交出行(共需乘坐3条公交线路),每月22个工作日测算,乘客月平均支出分别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和2.4%,不高于2007年票价改革前3%的比例。
同时,轨道通勤优惠折扣最高5折,地面公交仍实行普惠票价。
儿童免票线拟提高到1.3米
轨道交通继续给予离休干部、解放军士兵、武警士兵、伤残人民警察、盲残人士、残疾军人、见义勇为人员7类特定人群免票优惠政策。地面公交继续给予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离休干部、解放军士兵、武警士兵、伤残人民警察、残疾军人、见义勇为人员8类特定人群免票优惠政策,同时,继续给予学生半价优惠政策。
提高儿童乘车免票线标准。考虑儿童身高普遍提高的实际状况,本次将儿童乘车免票身高由1.2米提高至1.3米。
低收入人群
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将综合测算公共交通票价调整对低收入人群的支出影响,在当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标准等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调整时予以补偿,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体现安全性、便捷性
保持地上地下合理比价关系
轨道交通运行速度快、准点率高,而地面交通覆盖面广、线路通达性强。
所以在票价设计上,使地面公交承担更多的普遍服务责任,同时引导大家选择地面公交出行,实施提高地面公交准点率、提高通行速度等措施。
在听证方案中,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平均票价水平安排在每人次1.3-1.5元和每人次4.3-4.4元左右,比价关系在1:3左右,保持一定的比价关系,体现出两者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引导短途出行选择地面公交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短途出行选择地面公交,中长途出行选择轨道交通。
目前地铁乘客出行距离在5公里以内的约占10.8%,10公里以内的约占32.7%,短距离出行占比较高,因此,在听证方案中轨道交通的起步里程设计在3或6公里,票价2元或3元;地面公交的起步里程略高于轨道交通,相应加大至5或10公里,票价1元,地面公交起步里程长于轨道交通,起步价格也显著低于轨道交通,以引导短途出行更多地选择地面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