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在8月16日-17日举行的2014国际幼教年会(IPEC)中,James Mackenzie Wright先生作为大会的演讲嘉宾之一,以“教练技巧作为创新手段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为题,向国内众多教育人士分享教练技巧,让更多人了解这样一个创新教育方式。教练技巧对于中国大陆的幼儿教育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来自英国的James Mackenzie Wright先生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长期致力于训练技巧培训的推广与传播,对教练技巧的传播实践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本次能够借助2014IPEC行业会议这个平台向中国幼教界进行经验分享,他表示非常荣幸。

James Mackenzie Wright分享教练技巧
James在演讲中颠覆了传统观念中所认为的孩子的成长应该需要家长详细的指导,他表示孩子的思维是无限延展的,父母只要使用恰当的方式与手段进行引导,孩子就会做出积极的行为反应,这比直接的教导来得更加有效。
换一种方式与孩子交流
在开场,James让大会来宾举手示意,询问他们是否相信现在家长对于他们的孩子还是独断的家长式教育,他认为独断的教育方式往往没有建议式教育方式更能让孩子接受。James将指导者与孩子之间交流的技巧与方式称为过滤器,指导者在做出指导命令前如果能够经过一些处理和过滤,对孩子的影响也将是截然不同的。
James表示,当我们问一个封闭型的问题,一个大脑通常发送一些电子脉冲,并且产生一些神经的这样一个道路通路,到达外面的神经元,相反如果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大脑将会同时发送多道电子脉冲,形成多个神经通路,大脑思维也随之扩散。例如我们会问孩子“你是否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想法呢,好主意呢”,通常情况下孩子都只会回答“是的”,此时的大脑就好象没有电波发生。可是如果我们将这句话过滤成“你觉得有哪些好主意呢,好主意应该是哪些呢?”,孩子的大脑就开始活跃起来,继而就会产生很多的神经回路,这样的直接反应就是孩子会给你提供很多的话题。
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学会倾听
父母总是很好奇想要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的大脑究竟如何思考?James则表示在弄清楚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学会倾听。在James看来,倾听有很多技巧,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例如你在听孩子讲话,当他讲到前半段时你就已经能够猜出他后面要讲的内容,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不是打断他的话,而是耐心的听他们讲完,即便你的思维已经在他们之前很多。
还有另外一种,孩子由于语言的组织能力不够或许正在思考,断断续续的表述问题时,你没有仔细的倾听他们,就很容易将此刻正在进行的话题掐断,引出另外一个毫无联系的话题,而经过这样的干扰后,孩子的本来就不够流畅的思维就有可能断掉。
空出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我相信父母一次一次的告诉他们的孩子,告诉太多了,有的时候他们是出于保护他们让他们安全,有的时候只是因为没有时间让他们去思考,我没有时间让你去进行探索了。”James认为,父母总是习惯性的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灌输给孩子,而不尝试预留出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去思考,久而久之,这样的教育指导方式将会限制孩子本身发散的思维,慢慢的就养成不思考的习惯。一旦孩子的大脑不再习惯去思考,大人就又更加想去控制自己的孩子,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孩子不再想和你聊天,课堂上也再愿意不举手与老师交流时,你才发现自己的指导出现了问题。
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或者3岁、4岁的孩子,长期的封闭式问题会让他们的大脑慢慢关闭,相反当你问一个好的开放型问题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就会一直处于寻求的状态,神经元也会不断的接受刺激,发送脉冲,这样的循环作用下,孩子的创造力也越来越强。所以,James建议家长老师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多用建议式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将问题拓宽,给孩子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