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这起引爆舆论的“儿童扶老人被讹”案,会因为公安机关的裁决,就此画上一个句号。却不想老人及家人不满处理结果,宣布将提出行政复议,并随着老人多次在媒体前的下跪发誓,而迎来新的关注度。
出于对此前公安机关调查结果的信任和以往类似案件的前车之鉴,舆论普遍选择相信“儿童扶老人被讹”的事件定性,无可厚非。
不过,即便我们对于这样一位老人抱以各种看法,乃至对其在司法裁定后,仍于媒体前的发誓下跪行为表示反感,但客观而言,这种行为并未逾越法律的框架。
且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提请行政复议的结果未出来之前,现在的事件真相或许并不一定就是最终的真相。这并非说,我们要对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再次进行动机审视,而是出于对真相的追求,我们应该对各方的异议权利予以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目前的过度关注,无意间助长了老人在公众面前欲证清白的冲动。这种局面,也加剧了舆论与老人态度之间的情绪化对立。
既然司法程序已经启动,那么,此事最终要回到法律轨道上来,只有法律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事实上,近年来此类事件之所以愈发成为一种公共现象,或许恰恰在于,我们在处理和善后上,多遵循的是道义上的私了,而很少寻求法律的裁决。
太多的事实证明,此类事件愈发陷入道德的争辩之地,愈不利于我们从个案中习得教训,厘清责任,以规避“破窗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此次事件成功诉诸法律,当具有标杆意义,我们当乐见其成。所以,在此之前,请我们再多给法律和司法机关一点耐心,并相信它,能够给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