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月,各大产院迎来分娩“热潮”。去年此时,市卫计委(原市卫生局)要求:全市三大产院各增加100张床位,以满足更多孕产妇需求。记者近日走访获悉:产院“扩床”一年后,拥挤状况虽稍有好转,但加床仍在所难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内,产房加床已达8张;产科病区走廊里,一排排加床紧紧挨着,环境逼仄,产科护士坦言:“人满为患,留下的护理空间不到1平方米。”
相比大产院孕产妇纷至沓来,小产院空闲却少人问津。记者获悉,部分二级产院因人数持续减少,有的床位一减再减,业务明显萎缩。应对生育高峰,申城产科资源当如何调配?调整床位是否真能化解难题?
扩床后,仍未解“高峰难题”
相比“龙宝宝”,今年出生的“蛇宝宝”人数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位。妇产科医院数据显示:进入七月,黄浦、杨浦两个院区平均每日顺产、剖宫产数达30余人,床位周转率达300%。去年起,医院压缩100余张妇科床位、将30余张特需病床改建为普通病床,同时延长医生产科轮转周期、调配6名妇科医生至产科……即便如此,仍难缓解高峰压力。
目前,妇产科医院每日预约登记40余名孕妇,每个产科病房每日入院20余人;高峰时,病区走廊里也会出现两人睡一张床。产科副主任顾蔚蓉说,“产科很特殊,"平产"没大事,但万一有意外,便关乎两条命,风险大责任重。”前不久,该院产科一夜完成“不可能任务”:保证11名正常产妇的安全分娩、16名待产产妇的产程观察、20余人次的急诊入院,人手仅有4名医生、3名助产士。
总床位不缺“消化”为啥难
2012年数据显示:本市共有各级接产医疗机构81家,开放产科床位3664张,加上三家产院各增100张床位,共计近4000张床位。以平均每位产妇3至5天的住院周期算,一年起码可满足28万余人的分娩需求,相比出生人口,产科床位资源并不稀缺。然而,产科床位面临的结构性难题、人才的稀缺,使生育高峰难以顺利“消化”。
产科资源不均衡是一大主因。业内人士介绍,一些优质产科资源床位周转大幅提高,但“辐射效应”使孕产妇趋之若鹜,个别产院到了“孕6周无法建卡”的紧俏程度。相形之下,另一些产科资源因技术服务缺乏特色,未能“物尽其用”,床位周转率连年不高,少数甚至私下改建为康复病床。
深层次来看,产科人才配置没有及时跟上,也是关键。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教授坦言:众所周知,产科风险大收入低,本就不够吸引人;另外,产科随生育高峰低谷“潮涨潮落”,低谷时人才充裕,高峰时又显不足。